北京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相关情况

日期:2020-04-25 16:24    来源:首都之窗

分享:
字号:        

  为持续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北京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医疗保障组从2月起增设了重症救治分组,对重症患者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救治工作。截至4月24日,已成功撤除危重型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4例,使用最长时间为35天,年纪最大的患者78岁,撤除单独使用呼吸机的10例,使用最长时间为42天,年纪最大的患者85岁。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建立有效救治机制

  按照救治要求,建立救治机制。一是专家挂帅。从2月15日起,市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在此前已建立的医疗救治专家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由重症医学、体外循环、中医药、护理等专家组成的重症救治专家组,由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孙兵教授带队进驻佑安医院重症医学科,加强救治力量统筹。二是集团支援。落实优秀医务人员和优质医疗资源救治重症患者的原则,从天坛医院、朝阳医院、安贞医院和清华长庚医院,选派高年资医师、呼吸治疗师、体外循环科和重症医学科护士,组成21人的团队进驻佑安医院重症医学科;组织7家市属医院14名经验丰富的护士支援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同时,紧急调配体外膜肺氧合仪、床旁凝血监测仪等设备3000余台件,以及耗材和试剂等支援地坛、佑安两家定点医院。三是一人一策。重症专家组对危重型患者坚持每日会诊,制订了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和体外膜肺氧合等治疗的标准化流程。四是每日筛查。建立了对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每日筛查制度,专人对患者的体温、呼吸、氧和指数等重要指标进行筛查,发现潜在风险及时进行预警,早期进行干预。

  二、不断完善救治方案

  重症专家组充分吸取国内外同行的救治经验,不断完善标准化救治方案,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加强疾病早期识别。发病后10天左右是疾病转归的分水岭,针对血淋巴细胞、炎症因子、氧合指标、肺部影像学的变化,及早给予诊治,防止患者向重型危重型转化。二是规范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于常规氧疗无效者,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和无创通气,并对肺复张性和顺应性进行评估,规范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收治的41例危重型患者中,都采取了俯卧位通气,有效率超过90%以上。三是维持循环稳定。危重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止一次的感染性休克,维持循环的稳定非常重要,对于合并休克的患者,尽早进行容量反应性评估,实施限制性液体治疗。四是规范使用抗生素。患者后期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观察痰液性状并及时留取进行细菌学培养,根据具体致病菌制定抗感染方案。五是肠道功能的管理。危重型患者常合并消化道弥漫性溃疡甚至出血,通过胃肠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在内镜下治疗病变。六是中西医协同作战。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对每个病人的核心病机及不同阶段辨证施治、个性化给药。在疾病进展期以解毒凉血、通腑泻肺为主,疾病恢复期以益气养阴和培土生金为主,通过口服、鼻饲、灌肠、外敷等多种途径给药,在退热、改善呼吸道症状、恢复胃肠功能、止血和增强患者体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疗效。七是做好精心护理。护理专家组制定多项操作流程,特别针对危重患者的护理采取集束化管理措施,如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压力性损伤、下肢静脉血栓等,进行精细化护理,以提升护理质量。八是恢复期重症患者的管理。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体外膜肺氧合和血液滤过撤机指南,专家组制定了每日评估撤机及撤机具体操作规程,一旦符合条件即启动撤机。重症患者在撤离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后往往肺顺应性差,专家组每日进行自主呼吸试验和肌力评估,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并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更为重要的感受是,所有医务人员积极努力、不言放弃,面对困难和危险毫无畏惧,体现出高度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是重症患者得到积极有效救治的关键所在。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