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重要论述,助力门头沟区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近日,门头沟区市场监管局举行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启动暨聘任仪式,创新组建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等组成的观察员队伍,为打造“京西福地”营商环境新高地注入全新动力。区人大、区政协、区司法局、区委社会工作部、区直机关工委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工作背景:锚定转型需求,破解监管服务堵点
当前,门头沟区正处于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关键时期,门头沟区《精准锁定,系统重塑,门头沟区打造首都营商环境“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已全面实施,亟需构建政企良性互动机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市场监管局通过出台“优化准入准营15条措施”等举措取得显著成效,累计为全区各类市场主体减免罚款317万余元,非现场监管占比达77%,实现个体工商户全区通办,但仍面临企业诉求反馈不够精准、政策执行存在“温差”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聘任营商环境观察员成为市场监管部门拓宽监督渠道、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的创新之举,既是落实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问题导向”要求的具体实践,更是区域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目的意义:构建多元共治格局,提升环境建设质效
本次观察员制度的建立,核心目的在于打破政企沟通壁垒,构建“监管部门+市场主体+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一方面,通过观察员的一线视角,精准捕捉企业在准入准营、执法监管中的“堵点”“槽点”,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的偏差问题,为改革举措优化提供第一手依据;另一方面,借助观察员的专业优势和传播力,推动惠企政策精准落地,提升企业对营商环境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让营商环境建设从“政府独唱”变为“政企合唱”,为区域经济活力迸发提供坚实保障。
工作举措:精准选取组建队伍,健全机制保障运行
在观察员队伍组建上,市场监管局创新选拔机制,明确“专业性、代表性、亲历性”三大选取依据。首批选聘的15名营商环境观察员,除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传统监督力量外,特别选取部分享受“轻微免罚和首违不罚”政策的企业代表加入。此类企业因亲身经历过包容审慎监管,既能深刻感知市场监管执法的“力度与温度”,更能精准指出监管服务中的改进空间,有效提升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批观察员已通过严格筛选,涵盖多个行业领域。
为保障观察员工作实效,配套建立三大运行机制:一是政策赋能机制,由局领导专题解读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审批流程等内容,提升观察员履职能力;二是多元反馈机制,依托区委社会工作部搭建的“群众的声音”线上反馈平台、以及定期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多渠道信息收集网络,确保诉求传递畅通;三是闭环办理机制,建立“观察专报”制度,对观察员反映的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闭环式督办,承诺“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同时,建立“月联络、季会商”机制,明确专人对接协调,为观察员履职提供坚实保障。
预期目标:实现监管优化与企业发展双赢
通过观察员制度的深入实施,预计将实现三方面显著成效。一是政策执行更精准,借助观察员的一线反馈,及时校准准入准营、执法监管等政策执行中的“偏差”,推动“容缺+承诺+跟进”“信用修复免申即享”等现有政策进一步优化升级,提升政策适配性。二是监管服务更高效,针对观察员反映的多头检查、流程繁琐等问题,深化“无事不扰”监管模式,扩大非现场监管覆盖面,推动监管效能与服务质量双提升。三是营商氛围更优质,通过观察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政企良性互动,让“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入驻“京西福地”,为门头沟区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队伍建设:以观察监督为抓手提升行风建设水平
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不仅是优化服务监管的创新举措,更成为锤炼队伍作风、提升行风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市场监管局将以观察员监督为外部推力,实现内外协同发力,推动行风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同频共振,以制度刚性保障行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锻造政治过硬、执法公正、服务高效的红色市场监管铁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