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30日是农历九月初九,别忘了向父母长辈道一声问候,祝福天下老人福寿双全,喜乐相伴。
在东城区的街巷社区里,一支支特殊的志愿服务队格外耀眼。他们鬓染霜华却精神矍铄,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的责任,活跃在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各个领域。近年来,东城区以“靖、净、敬、劲、静、竞”六字文章为统领,构建起“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全域覆盖的银龄志愿服务体系。全区共组建“银龄志愿服务队”227支、老年志愿者共有4401名,实现了17个街道163个社区全覆盖,近5万人次老年人从中受益。这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实践者,正用“银龄行动”书写着最美银龄时光。
01微光成炬,温暖人心
每一位银龄志愿者的故事,都是一段温暖的传奇。他们用坚守与奉献,成为社区里最动人的风景。
“我一点儿也不辛苦,能帮到大家,我很幸福。”71岁的滕燕君坐在“温馨课堂”里,手里的绣花针在绸布上翻飞,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笑容。这位身患四级伤残、历经多次脑梗的老人,已坚守志愿服务岗位三十余载。
曾是北京挑补绣花厂退休职工的滕燕君,在东四街道残联的课堂上重拾信心,用八年时间完成从学员到教师的蜕变。“来,线要这样穿,针脚得匀实。”她手把手教残疾人学员绣花技艺,还自创“家庭课堂”,为行动不便的学员上门授课。最让人动容的是,她帮助一位卧病瘫痪多年的同伴重新振作,从无法坐起到能在家人搀扶下康复训练。“看到她能站起来,我比自己学会新花样还开心。”滕燕君笑着说。
如今,这位“东城榜样”“感动东城”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不仅用绣品见证残疾人的自立自强,更带动越来越多居民加入爱的接力,让助残善举在社区传递。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76岁的樊祥昇,在北新桥街道北官厅社区“大众读书会”上,坚定地说出这句话。作为有着35年党龄的退休老党员,她已带领读书会走过19个年头。
2006年退休后,樊祥昇接手了最初只有几个人的读书会,如今已发展到40多人。每月15日的学习日雷打不动,她提前摘抄报纸书刊上的时事政治、保健知识,为老人们送上“精神食粮”。“现在生活好了,我们老年人也要多学习,跟上时代步伐。”读书会上,她为大家读报,老人们边听边聊,既增长见识又拉近了距离。在她的策划下,“大手拉小手阅读分享会”搭建起代际沟通桥梁,让书香飘满社区。
“社区是家,党员就得带头维护。”70岁的叶建平拿着扫帚,正在体育馆路街道四块玉社区的绿地里清扫落叶。这位“北京市五星级志愿者”“垃圾分类达人”,以十余年如一日的志愿服务,成为居民口中“身边的雷锋”。
作为老旧小区,四块玉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多。叶建平牵头组织上门理发服务,“老人下不了楼,我们就‘送服务’上楼”。每月的卫生大扫除中,她从垃圾分类宣传到绿地清扫,事事冲在前头。如今社区路面整洁、楼道清爽,面对居民的点赞,她总是谦虚地说:“荣誉是集体的,我只是做了党员该做的事。”她的坚持感染了更多人,社区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
东城像这样的银龄榜样还有很多。建国门街道的汪维信带领北京站义务指路队,累计服务超116万人次,成为全国“银龄行动”公益形象代言人;交道口街道的胡雅丽弯腰码放共享单车、擦拭健身器材,用点滴行动扮靓社区;天坛街道的贾守亮无论冬夏,坚持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免费理发;龙潭街道的陈连英带领服务队,为老人过生日、修脚,让温暖常伴左右。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为“银龄行动”注入鲜活力量。
02凝心聚力,守护家园
个人的微光汇聚成团体的暖流。东城区的银龄志愿服务团队,以集体协作的方式,筑牢社区服务的根基,成为邻里间的“黏合剂”与社区安全的“守护者”。
更阑人静,钟鼓楼周边褪去白日的喧嚣。70岁的范来友拿上手电,与王廷玉、张荫溪、赵建中三位老街坊会合,开始了当晚的夜巡工作。“生于钟鼓楼下、长于钟鼓楼下,这儿的事儿就是我们的‘家事儿’。”范来友边走边说,手电的光束照亮了胡同的每一个角落。
这支4人组成的安定门街道钟楼湾社区“夜巡队”,不仅常态化开展安全巡查、消防隐患排查、反诈宣传,还因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成为“钟鼓佳音—守护中轴线”志愿服务队成员。他们自发担起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巡逻时留意古建筑的保护情况,向游客宣传中轴线文化。“能为家门口的文化遗产出份力,我们心里踏实。”王廷玉说道,四人的身影在夜色中,成为社区最安心的风景线。
“咱们餐厅的菜量可不可以灵活调整,避免浪费;每周能不能加一次杂粮饭,适合老年人消化?”在东华门街道“爸妈餐厅助餐议事会”上,退休老党员李阿姨提出建议,立刻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2025年7月,议事会聚焦餐食浪费等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形成优化方案。
“爸妈餐厅”不仅是用餐场所,更是老人们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里能和老邻居聊天,比在家吃饭热闹多了。”正在用餐的张大爷说。社工每日驻点调研,议事会参与管理,还会举办健康讲座、生日会等活动。退休老党员牵头的议事会,让助餐服务更贴合需求,也让老人们感受到社区的温暖与尊重。
“王师傅,麻烦帮我磨下菜刀,最近切菜总打滑。”“没问题,马上就好!”清晨,景山街道景山东街社区“夕阳红为老服务队”的队员们忙碌起来。理发、磨刀、测量血压,每周一次的便民服务,总能吸引不少居民。
这支由20余位退休老党员组成的服务队,平均年龄65岁,却能提供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党员身份是一辈子的责任,退休了也能发光发热。”队长王福仁的手机24小时开机,被居民称为“社区110”。独居老人家电线坏了、残疾居民需要换煤气罐,他们随叫随到。队员们不是专业的“手艺人”,却为了居民需求不断学习,王福仁把磨刀手艺传给队员,自己也学会了理发。“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把雷锋精神传下去。”王福仁的愿望,道出了队员们的心声。
从“小老帮大老”的前门街道“银龄互助协会”,到提供精准服务的和平里街道“金色夕阳志愿服务队”,再到筑牢社区基石的东直门街道“楼门管家”,东城区的银龄志愿团体,以集体的力量化解社区难题,编织起一张覆盖广泛、温暖人心的助老网络。
03赋能银龄,续写新篇
在个人奉献与团体协作之外,东城区“银龄行动”更通过创新项目拓展服务边界,让“银发力量”不仅温暖社区,更赋能区域发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东花市街道的主题宣讲会上,老干部马敏荣与青少年携手朗诵,铿锵有力的话语引发全场共鸣。作为东城区“五老”宣讲团的一员,她常说:“红色故事不能忘,要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这支汇聚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宣讲团中,700余名成员的平均年龄达70岁。成立以来,他们通过“红色故事进校园”“VR云讲堂”等项目,把红色种子播进青少年心田。丛日明从抗战电影说起,重温烽火岁月;韩龙用经典歌曲串联历史,让爱国情怀在旋律中传递。“这些故事让我明白,英雄就在身边,我们要传承他们的精神。”现场一位中学生说。
“太感谢你们了,每次都上门来看我,还帮我装了扶手。”83岁的高阿姨握着志愿者的手,感动不已。患有帕金森症20余年的她,是建国门街道“银龄未来”医养志愿服务队的服务对象。
建国门街道医养联合体组建了“家医+社工”志愿服务队,为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免费入户巡诊。“我们每周电话询问情况,每月上门听诊、诊脉,有需求及时响应。”志愿者介绍道。高阿姨摔倒后,志愿者第一时间上门帮扶,并协调为其卫生间安装了适老化扶手。这个荣获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的项目,通过整合资源、精准服务,让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到优质医养服务,入选北京市民政“银龄伙伴”项目及腾讯技术公益计划。
“看看我们社区的太极拳表演,是不是很有精气神?”朝阳门街道的“潮街坊”开启了户外直播间,新鲜社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姜秀萍在直播镜头前热情地与网友互动。镜头里,志愿者们展示着太极拳、扇子舞,分享着志愿服务的日常。
“活到老,学到老,加入服务队后,我学会了跳舞、直播,生活充实多了。”志愿者王阿姨笑着说。这支从舞蹈健身操队伍转化而来的服务队,已发展到80余人。
近年来,朝阳门街道“潮街坊”通过户外直播间展示老年风采,探索“银龄+新媒体”新业态。同时,建立了设施完备、菜品多样的老年餐厅——伏枥餐厅。“潮街坊”志愿者们不仅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更主动担当老年餐厅的卫生监督员,确保老年人吃得放心、安心,展现了老年群体服务社会的新价值。
如今,“潮街坊”志愿服务团队的壮大,实现了“全龄互助”。在党组织的引导下,这支队伍从最初的“以老助老”,逐渐汇聚儿童、青年、中年力量,形成全龄化志愿梯队。
东花市街道以党建引领和环保活动激发党员先锋作用,安定门街道的“时间银行”让老年人的付出得到认可,东四街道的星光合唱团、崇文门外街道的书画摄影展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永定门外街道的“爱心手拉手”义诊提升了健康服务水平。这些创新项目,让“银龄行动”不断焕发新活力。
重阳敬老,大爱无疆。东城区的银龄志愿者们,用奉献定义生命的厚度,用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以“六字文章”为指引,既实现了个人价值,更传承了时代精神,在东城大地上书写着最美的银龄故事。他们是社区里最温暖的灯火,是胡同中最坚实的脊梁。
未来,东城区将继续深化“银龄行动”,让这股“银发力量”汇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暖流,激励更多人投身家园建设,共同谱写新时代和谐幸福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