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COOL峰会、全球发展论坛、国际非遗周为何格外关注这里——看副中心书写新增长极的大文章

日期:2025-10-20 14:59    来源:通州区人民政府

分享:
字号:        

  从上周起到本周,本市相继举办几大活动,HICOOL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以及在副中心举行的北京国际非遗周,这几场大型活动上,北京城市副中心都吸引了大家目光,这片承载着“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国家定位的热土,正以蓬勃的创新活力、强劲的产业动能与开放的商务格局,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五河交汇,运河之畔,一座座地标建筑拔地而起,运河商务区在时间与历史交织的浪潮中,蜕变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区科委:

  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468亿元

  2018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明确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的“3+1”功能定位。可见科技创新对于副中心而言是国家定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副中心正全力构建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开放创新格局,构建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近年来,副中心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供给,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到1255家,覆盖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八大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头部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正加速形成。

  在创新平台方面,截至2024年底,副中心的市级及以上各类创新平台数量达167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总数35家,市级创新平台总数132家。安贞医院与灵赋生物共建实验动物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抢先布局建设AI医疗创新中心、智慧生物科技创新中心、类器官芯片-人工智能微生理系统实验室、医疗数据共享平台等项目;一方健康谷获评“中关村特色产业园”;一方创新医疗孵化器,获批为北京市级孵化器,冲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副中心还加速培育科技人才研发能力,实施科技创新人才资助项目。通过“包干制”立项支持方式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快速成长,目前已累计支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9个,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60名,累计支持资金近1800万元。

  目前,副中心的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05件。近五年,副中心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近468亿元,技术市场交易活跃。2023年以来,副中心增加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7项。

  从研发投入持续领跑,到创新活力全面迸发,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政策的有力支撑。就在2025年年初,副中心修订发布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及《实施细则》。从培育高质量创新主体、加强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制定十三项措施。

  科技引领未来,合作成就伟业。副中心将持续为全球创业者提供优质土壤和广阔舞台,共同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贡献力量。

  通州园:

  前8月重点企业产值237.4亿元

  当下,副中心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中关村通州园努力打造城市副中心产业创新的主要承载地、中关村领先科技园区的重要增长极和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先行科技园,正在成为副中心集聚科创资源、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2025年1至8月,园区各项经济指标稳中向好,265家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237.4亿元,同比增长16%;出口总额29.7亿元,同比增长19.5%;研发投入强度4%;信息服务业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10.4%。

  副中心加快集聚创新资源,通州园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5家,占全区50.6%;“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9家,占全区50.3%;专精特新“小巨人”13家,占全区54.2%。全区15家上市公司,以及2家独角兽企业,均位于中关村通州园范围或市高新区范围。

  园区全力推动高精尖产业聚链成群,聚力打造先进制造、数字经济和商务服务3个主导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以医药健康为战略引擎,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绿色都市为基础支撑,以数字科技、储能产业和交叉融合产业为前沿探索,聚焦打造“1+4+3”产业发展新体系;数字经济深耕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数据产业等方向,培育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重点承载区。

  目前,通州园管委会重点聚焦张家湾设计小镇、西集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通州园)、漷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3个重点片区,统筹园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等工作。

  通州园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园区谋划建设,以“一园一策、错位发展”为原则,系统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矩阵,为企业落地扎根、产业集群培育、创新生态优化筑牢空间根基。这包括了中关村(通州)创新医学转化产业园、未来设计创新产业园(智汇园)、京津冀信创小镇(网安园创新中心)等代表性园区。

  今天的副中心,正在宏伟蓝图之上书写崭新的发展篇章。国家、北京市一系列高规格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正在持续集聚,高质量、多元化的发展优势充分彰显。在副中心蓬勃发展的浪潮中,通州园正在着力打造更富活力的创新生态、更趋完善的配套保障、更高效能的服务体系、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

  运河商务区:

  区域内注册企业约2万家

  运河商务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孟祥伟介绍,运河商务区产业集聚态势逐步形成。截至目前,区域内共有注册企业约2万家,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发展态势已初具规模,为副中心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世界知名咨询机构——普华永道咨询,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北京首家日资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全球最大的IT信息咨询公司——IDC咨询、世界知名数据采集系统制造商斯洛文尼亚外资企业中国总部——德威斯特、副中心首家外商独资私募基金管理人——安耐德私募、全球知名租赁公司——渤海租赁等国际知名机构已相继落户。

  在这里,有更加便捷的投资和贸易往来环境,更加友好的外籍人才服务措施,更加自由便利的跨境资金流动政策,享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区”政策叠加优势。如全面取消制造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取消部分增值电信业务、市场调查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院;支持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并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支持奖励。这里提供更多便利服务,如实施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制度;为外籍人才办理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提供便利,符合条件的还可纳入办理永久居留便利通道;推出了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对目录中专业人才提供出入境便利、工作居住证办理等支持政策;取消对境外个人申请从事证券投资咨询、期货交易咨询业务的限制;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

  这里的产业空间充沛,区域总规划建筑面积1379万平方米,涵盖办公、商业、公寓、酒店等综合业态,核心启动区、新城金融服务园区共有楼宇172栋,可供产业用地92.43公顷。区域内配套有六大商业综合体以及独具特色的滨水街区式商业,服务设施齐全、夜间经济活跃,将建成区域级商业中心。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