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千亿投资夯实绿色基底 前沿技术展望绿色未来 副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经典案例解读

日期:2025-09-24 16:37    来源:通州区人民政府

分享:
字号:        

  什么材料成为光伏新宠?哪座厂房变身绿色园区?副中心绿色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果……首届北京绿色发展论坛上,绿色发展会客厅邀请5区讲述发展经验。陆续举行的平行论坛展现专业视角,一项项成果和政策发布振奋人心,副中心的案例被热烈讨论,副中心的绿色发展动能随着交流合作愈发磅礴。

  绿色会客厅

  五年两区建设成效显著副中心宜居宜业

  在绿色发展会客厅活动上,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房山区、昌平区、平谷区、顺义区五个区轮番亮相,分享各区在绿色发展方面的经验和举措。

  通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虹林介绍,副中心发展势头迅猛,连续5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强度,投资总量连续6年位居全市首位。城市建设方面,已完成东六环入地改造,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临近完工,通州堰分洪体系初具规模,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设施正加快建设……城市功能品质不断跃升。

  朝着宜居宜业魅力之城的发展方向,如今的副中心,建成11.2万平方米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绿肺”,400公里绿道如“绿色血管”贯通南北,8个万亩森林组团形成肌理,区域森林覆盖率达34.19%,成为北京首个平原地区的国家森林城市。同时,区域内的13条河流串联水网。副中心生态岸线、亲水岸线比例达到90.9%和81.9%,大运河京津冀段62公里实现旅游通航,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城市建设愿景正一步步走进现实。

  “五年来,副中心发挥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共计10.87平方公里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探索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创新。”运河商务区党工委副书记任艳霞说。

  通过先后出台10余项政策文件,副中心在全国率先落地首个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案例及首批股权信托财产登记案例,设立了运河基石慈善信托,推动全国不动产、股权信托等登记制度实现突破。

  任艳霞介绍,五年来副中心累计形成80余项两区制度创新成果,碳资产综合检测管理模式等7项制度创新成果获评国家级案例,另有12项制度创新成果获评北京市案例。

  开放包容的副中心吸引了全球投资者和企业的目光。2021至2024年,北京自贸试验区通州组团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达10.4%,实际外资年均增长率达27%,形成了吸引外资的“强磁场”。

  不仅如此,副中心通过承接市级赋权308项,实现了“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经过迭代“运河英才”计划,构建起针对人才覆盖“安居+乐业+成长”的全方位多层次支撑体系。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全力推动绿色自贸品牌建设,落地绿色价格认证研究中心、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两个国家级绿色示范平台,创新绿色司法保障机制……

  接下来,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将持续擦亮绿色自贸等特色品牌,针对绿色金融、财富管理、ESG、医疗健康、数字经济等制度创新赛道,结合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推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以数据力量助力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绿色园区

  光学仪器厂更新为绿色产业园

  北京光学仪器厂总经理郭怀强在“绿色发展会客厅”分享了老厂区如何通过城市更新路径,“蝶变”为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创建敞开式、花园式产业园区。

  老厂区从1962年起,一直陪伴通州发展。在园区修缮过程中,改造类建筑尽可能完整保留了工业风外形,最大程度重现老建筑原貌,留存城市记忆。同时,在改造过程中增加光伏发电、高性能围护结构、高效能空调机组等技术注入现代节能元素,实现绿建二星标准,赋予老建筑新功能。

  “园区将分为三期交付,一期工程预计将于2025年9月基本竣工。”郭怀强说,改造后园区总建筑面积将达9万平方米,按照功能区域划分为绿色科技企业办公、绿色科技孵化企业办公、绿色科技会议会展中心、商业配套服务、专家公寓等区域。

  现在的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以绿色低碳领域技术前沿阵地为目标,吸引创新型企业进驻,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与示范应用,助力副中心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技术

  副中心新建民用建筑100%达“绿建三星”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绿色技术应用广泛,成果斐然。在“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经济发展”平行论坛上,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党工委书记吴孔安介绍了城市副中心2021年以来在绿色建筑、能源、金融和产业培育等多领域的成果。

  在建筑领域,副中心落地全市首个基坑气膜政策,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绿建三星标准——通州保利大都会项目已成为绿色建筑标杆;在金融领域,通州区推出全国首笔碳一代绿色信贷、北京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等,北京银行、工商银行等在此设立绿色金融特色机构;在产业培育领域,这里汇聚了北京绿交所、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等机构及三峡新能源等企业,形成绿色产业集群,为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支撑。

  “我们已推动石墨烯绿色水泥技术在副中心试点应用,助力相关初创企业落户。”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透露,未来将以绿色技术交易中心落地为契机,在副中心打造全球绿色交易所。

  绿色成果,数据说话,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管委会副主任刘秀杰通过一组数据概括了副中心的绿色建设进程。目前,副中心新建民用建筑100%达绿建三星级标准,86个项目获绿色标识,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签订绿电协议,行政办公区等区域实现100%绿电供应,落地全市首个“光储直柔”零碳营业厅……副中心以绿色技术为抓手,形成了城市发展的绿色“快行道”。

  绿色能源

  钙钛矿技术点亮绿色未来

  “2025中国钙钛矿产业发展大会”是此次大会的核心平行论坛,聚焦光伏发电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前景,展示了城市副中心在绿色能源领域的亮眼成绩。

  钙钛矿技术为何成为绿色能源“新宠”?其优势一目了然,作为光伏材料,钙钛矿弱光响应能力强,不论清晨还是阴天均能稳定发电,原料便宜易获取,生产成本低,灵活适配多元场景。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肖平表示,“钙钛矿电池效率十年内追近晶硅水平,在光伏、新能源汽车、城市智慧设施等领域前景广阔。”

  从手表、背包,到窗户,甚至社区椅子,钙钛矿技术正让每一个暴露在阳光下的表面都拥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将普普通通的日常物品变成微型、安静、美观的发电机。而在北京及城市副中心,这项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可以让钙钛矿技术应用于公共建筑幕墙、住宅屋顶,兼具美观和发电能力。

  通州区政协副主席吴涛介绍,城市副中心高度重视前沿绿色技术,已推动多个BIPV创新项目。其中,行政办公区二期160地块规划展厅就采用了“BIPV+BAPV”模式,铺设6000多平方米光伏瓦和薄膜光伏板,实现建筑用电全自给,达成“零碳零能耗”。

  不止新项目发力,通州区的现有建筑也在“绿色升级”。目前,通州区已完成潞城全民健身中心等新建建筑光伏项目,正在推进26个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的屋顶光伏改造,全部建成后将让副中心光伏装机规模新增约10兆瓦,使通州区“十四五”以来备案光伏项目总规模超191兆瓦。

  绿色金融

  产融合作实现“双碳”目标

  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在“双碳目标下的产业转型与绿色金融实践”平行论坛上表示,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与时代大势,城市副中心在绿色发展领域具备多重优势,同时也拥有广阔的实践空间。

  在副中心拥有的优势中,接连落地的企业和机构不断提升发展“加速度”。其中,华夏银行总部将落户副中心,为城市绿色金融领域提供有力支持。华夏银行党委常委、副行长韩建红介绍,近5年来,银行在北京地区累计投放绿色贷款近千亿元。

  今后,华夏银行将充分运用绿色金融领域的丰富经验,通过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供应链金融、碳金融等服务,支持副中心节能降碳、发展清洁能源、建设公园城市以及开展城市综合治理,并为北京绿色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融智”服务,助力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基础设施和零碳园区创建等重点领域。

  绿色用地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成棕地再生范例

  在“京津冀城市棕地再生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上,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事业单位、企业专家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城市更新与工业棕地再生的关键议题,探讨如何有机衔接棕地再生与城市更新,为推动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凝聚智慧、贡献方案。

  何为棕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郑晓笛在分享中介绍,棕地泛指因人类活动而存在已知或潜在污染的场地,其再利用需要建立在基于目标用途的场地风险评估与修复基础之上。作为城市空间中的重要潜力土地,其再利用不仅涉及生态修复,还关系到城市更新和绿色低碳发展。

  “副中心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便是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园林造景有效融合的成功典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卫平以“副中心案例”为实践样本,讲述了东方化工厂如何通过“生态恢复+阻隔覆土+自然衰减+环境监测+制度管控”的近自然解决方案,对搬迁遗留的污染场地开展低碳经济、环境友好、绿色可持续的风险管控,实现场地的绿色再生。“监测数据表明,自开展风险管控至今,该场地环境空气达标,地下水流场稳定,污染物未发生明显扩散,为同类棕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陈卫平说。

  值得一提的是,棕地再生不仅能破解生态环境难题,更能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在生态层面,副中心的原东方化工厂地块改造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其固碳能力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28%,每年贡献约903.88万元,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安全与宜居品质。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