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妫川大地秋意渐浓,延庆博物馆内却活力满满。作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要实践,延庆博物馆精心策划的“博物馆第一课”延庆区学生教育实践活动正火热开展,区内中小学生分批走进博物馆,在非遗体验、历史讲座与互动讲解中,开启一段别样的成长旅程。
9月11日,在非遗体验区,孩子们在传承人指导下学习丝绫堆绣技艺,灵巧的小手翻飞间,憨态可掬的小熊猫作品逐渐成形;展厅内,另一批学生在文博志愿者带领下,通过一件件文物深入了解延庆“夏都”的历史渊源。活动中,由博物馆培育的“小小讲解员”成为亮点。延庆二小学生王家卫手持话筒,用稚嫩却专业的语言向同伴讲述长城故事:“曾经我觉得家乡延庆地处偏远、没有高楼大厦,但通过博物馆培训,我了解到这里藏着长城这一文化瑰宝。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讲解员,我要向每一位参观者介绍好长城的悠久历史与雄伟风姿,也立志成为长城脚下、海陀山前、妫水河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此次活动构建了分层递进的实践体系。针对小学生,安排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让他们亲手体验串珠、布艺等传统技艺,以指尖实践感受古老智慧,让传统文化跳出课本、变得可触可感;面向中学生,开设专题历史讲座,系统梳理延庆从远古到近代的发展脉络,搭配文物展品进行沉浸式参观,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化对家乡的认知;对于大学生群体,则以北京长城及红色记忆为切入点,鼓励他们从专业视角解读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推动从知识接受到思维创新的跨越。
为解决偏远乡镇学校参与难题,博物馆创新推出“流动博物馆”服务模式。后续,将推出流动博物馆开展巡展,主动走进偏远学校,通过展板展示、面对面互动等形式,把博物馆的优质资源“打包”送到学生身边,确保每所参与学校的新生都能平等享有这份特殊的开学礼物。
“‘博物馆第一课’活动将持续至10月中旬,预计覆盖全区大、中、小学生2000余人。期间,我们会结合不同学龄新生的认知特点,陆续开展展览参观、历史讲座、非遗体验等多样化活动。”延庆博物馆副馆长赵久杰表示,“博物馆不只是收藏文物的场所,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教育平台。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第一课’这样的馆校合作项目,让青少年在触摸历史、体验文化的过程中,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