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农学院师生调查团队在北京市八达岭林场开展第十次资源调查中,在青龙桥分场管理站辖区首次发现东亚花萼苔、片叶钱苔和毛尖碎米藓的自然种群。经查证,这三个物种均为北京市域内首次记录,首都生物多样性宝库再添“新成员”。
9月9日,跟随调查团队前往八达岭林场辖区内开展野外调查,看到了隐匿于高山上的苔藓群落。在生态林中,苔藓植物在温润的环境中恣意生长,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鲜绿色的东亚花萼苔呈海绵状叶状体,虽形态小巧却对生态环境质量极为敏感,是区域生态监测的“天然指示器”;片叶钱苔为钱苔科钱苔属植物,以放射状匍匐生长于石壁之上,黄绿色的弱光泽叶片虽不显眼,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傲然挺立;毛尖碎米藓则多生于腐木之上,稀疏丛生的绿色植株叶茎纤细柔软,枝条如诗般匍匐延展。
此次发现的三种苔藓植物分布于青龙桥分场管理站辖区的砖石薄土上和龙潭沟谷的腐木之上等地均有分布。据调查团队介绍,这三种植物此前主要分布于新疆、辽宁、内蒙古、云南等地,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它们的出现,印证了八达岭林场微生境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据悉,自2024年9月以来,调查团队已完成对八达岭林场植物多样性春、夏、秋三季的调查,调查范围覆盖林场全域。科研人员通过现场手持放大镜细致观察,并采集标本进行文献比对、形态学比较及分子系统学分析,最终确认物种身份。
“八达岭林场总面积2940公顷,最高峰海拔1238米,森林覆盖率75%,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为苔藓生长提供了适宜条件。今年降雨量明显优于往年,致使苔藓植物生长得非常茂盛。”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教师王聪介绍道,“此次新发现了新分布的苔藓植物,不仅为华北地区苔藓植物的区域研究提供了新点位,同时对整个延庆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特殊意义。”
“此次发现不仅展现了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也为延庆生态文明建设再添新注脚。”八达岭林场管理处科技科科长王前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北京农学院深化合作,开展资源分布调查,为延庆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