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兴区始终把教育摆在民生工作的突出位置,以资源扩容和质量提升为抓手,全力推动“学有所教、学有优教”目标落地生根。2024—2025学年度,全区新增学位7500个,进一步缓解“入学难”问题,让“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群众美好期盼,逐步变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筑巢引凤 优质资源汇聚 打造教育新高地
大兴区积极打破教育壁垒,正式迈入“名校矩阵”新阶段。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相继签约入驻。海淀、西城、朝阳等教育强区的优质资源深度辐射大兴,全面打通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脉络,为区域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强基固本 建强干部队伍 提升能力新水平
干部队伍是教育发展的“领头雁”。大兴区制定《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五年规划》,构建覆盖优秀校长、成熟校长、新任校长、青年干部的四级培训体系,2025年累计培训干部1万余人次,有效提升干部队伍的战略视野与治理能力。自2019年校长职级制试行以来,5人入选北京市名校长领航工程李希贵校长工作室,1人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1人入选北京市卓越校长培养项目,3人入选新时代中小学名校长发展工程,1人入选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家型教师校长涵养计划,2人入选北京市特级校长工作室项目,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逐步形成。
创新赋能 深化课程改革 激活教育新活力
科学教育走深走实。大兴区认真落实“科学教育二十条”,创新制定《中学科学教育十大行动》,大兴一中、大兴二中获评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为区域科学教育发展树立标杆。
课程改革成效显著。41节学科课程、10节实验课程和1节特殊教育精品课获评市级优课,其中12节课程获评全国优秀。2025年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设计征集活动中,大兴区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2个。
教师发展成果丰硕。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获“京教杯”优秀组织奖,并承办“子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坛,线上线下参会达20万人次。大兴区第二中学、海淀实验小学大兴分校分别荣获2023-2024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
五育融合 落实立德树人 构建育人新格局
大兴区创新打造“红色先锋成长学院”学习模式,获评市级优秀成果并推广。全年开展600余场主题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兴区教委在全国基础教育论坛中荣获优秀思政案例。同时,联合5所区内高校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获评“学生项目优秀组织单位”及“教师项目优秀组织单位”。大兴区德茂学校、北京建筑大学附属中学分别荣获2024年北京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先进单位。
智慧引领 拥抱人工智能 打造教育新生态
作为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大兴区紧抓人工智能变革机遇,成果显著。《北京市大兴区:构建智慧教学新生态》获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典型案例。大兴教师进修学校荣获北京市数字中心颁发的数字教育信息报送工作先进单位,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多方协同 夯实素养根基 展现成长新面貌
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大兴区深入落实“体育八条”精神,构建“赛事+活动”体育育人体系:成功举办多项全区体育赛事,并在中小学校开展班级赛活动,组织比赛6200多场,超30万学生次参与。在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中成绩稳居前更有大兴健儿连续三年勇夺世界冠军,展现区域青少年体育竞技实力。科技美育成果亮眼。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赛事获奖290项;“金鹰杯”模型文化节、“金凤杯”艺术节吸引8000余人次参与,评出奖项1600余个。青少年戏曲传承工程覆盖学校24所,惠及学生近千名,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焕发新活力。
质量突围 全学段协同发展 兑现教育新承诺
基础教育质量领先。大兴区实施小学质量提升“10个好”行动,征集课程成果300余项。开展四年级英语听说测评和“团组式”学情调研,四年级数学国测平均分高于全国94分,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大兴一职建成30个实训基地,斩获市级奖项80项,构建智能技术、生物医药等四大专业群,荣获“首都工匠学院”称号,为区域产业发展培育大批技术型人才。教育质量持续攀升。全区中学通过“目标管理+深度调研”压实责任、把准方向,依托“质量分析+月度点评”数据支撑、强化管理,借助“全面视导+精准帮扶”加强考试研究力度。高考实现三年成绩、各项指标、各校成绩、生源质量、整体态势“五个稳步提升”。中考实现“三大突破”,7人突破500分,单科满分达4810人次,总分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均全面超越2024年。
如今,大兴教育正以“优质均衡”为核心,以“创新突破”为动力,在资源供给、质量提升、育人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学有所教、学有优教”的美好愿景,正在这片活力的热土上加速实现,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教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