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正式落户延庆区四海镇,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党委书记李胜与四海镇党委宣传委员徐雪林共同为基地揭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课,是北京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实践性为抓手全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此前,2022年8月24日,延庆区委宣传部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建,授予延庆区融媒体中心全区首个“北京大学思政实践课堂基地”,而此次四海镇基地的落地,进一步将思政实践的触角延伸至乡镇基层。
四海镇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经过深入沟通与精心筹备,达成了为期三年的共建协议。此次共建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双方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校地合作模式的积极探索。四海镇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的乡村发展实践以及良好的基层治理经验,为思政实践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则具备深厚的学术底蕴、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为基地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专业指导。双方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了基地的顺利落地。
基地选址在四海镇,这里不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活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四海镇黑汉岭村、大吉祥村等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在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展示乡村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基地的落户,将进一步促进村庄的发展,同时也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乡村、服务乡村的优质平台。
四海镇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基地思政教育的重要源泉。基地将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红色资源,打造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红色教育课程。通过组织师生参观四海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他们了解四海地区的红色历史和发展历程,亲身体验“七个一”红色主题项目,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取得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成就,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四海镇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实践成果为思政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基地将组织师生深入小溪嘟嘟农文旅综合体、花海夜市等地,将党课理论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切身感受壮大集体经济“八种模式”与生态文明积分制等创新机制的运行实效。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互动,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和面临的挑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确保基地思政实践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与四海镇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邀请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思政理论指导;邀请熟悉乡村实际情况的基层干部和优秀党员,分享基层工作的经验和心得,让学生了解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邀请产业专家介绍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
“‘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落户四海镇,对于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北大信息管理系党委副书记索天艺说,“通过在基地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能够在深刻感悟红色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怀;在学习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中,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观察乡村发展成效中,将所学、所思融入论文写作,凝结为扎实的研究成果,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落户四海镇,是校地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和重要成果。”四海镇宣传委员徐雪林说:“相信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四海镇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将成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摇篮,为乡村振兴和国家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未来,基地将继续深化合作,不断完善思政实践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基地还将加强与其他思政实践基地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