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和湖北省竹山县以水为媒,自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以来,两地在各领域持续深化协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进一步落实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2025年石景山区教育支援合作工作要点》精神,深化区域间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地青少年的交流和了解,石景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共饮一江水,两山一家亲”——石景山与竹山手拉手夏令营活动。来自中心的26名同学跨越千里,在丹江口、竹山、武当山等地开启五天沉浸式之旅,从生态探秘到科技实践,从文化共融到红色教育,山水间筑牢“京鄂同心”的纽带,知行中厚植家国情怀。
科技探秘:触摸“国之重器”的硬核智慧
近日,经历了近五个小时的车程后,同学们来到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站在宏伟的丹江口大坝上,同学们俯瞰壮阔江面,望着碧波万顷的库区,纷纷拿起手机拍下这震撼的一幕。在发电机组的轰鸣中听工程师解析“水能变电能”的奥秘,同学们惊叹:“北京自来水背后,藏着这么复杂的工程智慧!”
夜幕降临,同学们一起夜游丹江口水都花园,在璀璨的夜景中感受大坝别样的壮美。在丹江口岸边,《梦回均州》实景演出拉开帷幕。移民们背着行囊登船,挥手告别家园,歌声里满是“此去千里,不忘故土”的眷恋。“原来这片水底下,藏着一座城的故事。”同学们看得入神,十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才有这千里输水奇迹,“舍小家”的奉献与“共发展”的希望,在水影中交融。
水脉寻踪:探秘输水奇迹到瓶中清泉的科技密码
同学们来到南水北调纪念园。听讲解员老师讲述“千里调水”的工程智慧,指尖划过地图上的输水线路,忽然懂了家中水龙头流出的,原是千万人捧起的江河。在中线工程微缩景观前,同学们动手做“倒虹吸实验”,看水流“逆势而上”时阵阵惊呼,让课本里的“跨河输水”原理变得触手可及。
转场农夫山泉智能工厂,水的“科技旅程”有了更细腻的注脚。玻璃幕墙后,机械臂在无菌车间里精准起舞,“一秒灌装多瓶水”的高效让惊叹声此起彼伏;实验台前,同学们亲手调配不同矿物质的水样,看着检测液晕开深浅不一的色泽,才知晓一瓶水从取水到出厂,要闯过数十道科学关卡。
从宏大工程里的硬核科技,到微观生产中的严谨标准,同学们沿着水的脉络,读懂了科技如何守护“从源头到舌尖”的安心——原来每一滴水的旅程,都是一场科技与担当的接力。
文化共融:南北少年共绘多元画卷
同学们来到湖北省竹山县。在竹山著名的国际绿松石博物馆内,温润的绿松石,淡淡的蓝绿色调,像浸润在水里的月光,又似藏在云雾中的远山,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女娲补天遗石”的传说与开采史娓娓道来。“几百万年才形成的石头,古人竟能雕成艺术品!”南北文化的多样性,随绿松石的光泽悄然渗透。
夜幕下的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来自竹山的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舞狮表演,舞狮跳跃翻滚,憨态与威风交织,引得喝彩连连。轮到北京的同学们登场,快板声嗒嗒响起,清脆利落,精彩的快板表演《愚公移山》将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投壶场地前,箭矢纷飞间,传统游戏的乐趣在欢笑中传递,把“一家亲”的情谊悄悄种进心里。
人文浸润:在山水与传承中扎根情怀
太和梅花谷晨雾未散,写生本已铺开。7月15日同学们来到了太和梅花谷,伴随着潺潺流水和蝉鸣绿意,学生们支起画板,笔尖蘸着风与花香,将谷中清景、同伴笑靥,一一描进夏日里。画笔与自然对话,审美情趣悄然生长。
午饭后,同学们来到施洋纪念馆。馆内气氛肃穆,“劳工律师”为革命奔走的事迹深深刻在同学们的心中。“英雄从不是遥远的传说,他们的奋斗换来了今天的生活。”“饮水思源”分享会上,传承家国担当的誓言格外坚定。
随后,同学们来到了茶园。在茶香袅袅中学习“一芽一叶”采摘,在炒茶锅前体验揉捻。当亲手炒制的茶叶在杯中舒展,清香漫溢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从文字变成了舌尖回甘。
山水问道:武当秘境里触摸文化根脉
晨雾还恋着武当山的石阶时,夏令营的同学们已拾级而上。武当山古建筑前,“墙角为何弧形?”“无钢筋怎稳固?”同学们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依山而建”的巧思,对比故宫对称布局,直呼“古人把自然与建筑融合得太妙!”
当晚《武当一梦》的演出更是让同学们震撼不已。作为主秀演出,《武当一梦》以武当山深厚文化底蕴为背景,融入了现代故事的叙事元素,不仅融合了话剧、舞剧、音乐剧、喜剧、电影等多种呈现方式,还融入裸眼3D全息技术、全景杜比声效、超大可移动式舞台,引领观众深入角色的精神世界,以曲折动人的故事线呈现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连结。
武当山博物馆内,从武术器械到建筑模型,从民俗物件到历史脉络,同学们驻足良久,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心中沉淀。同学们更是跟随老师的讲解,扎马步、练推手,武术传承人讲解太极“以柔克刚”的哲学。“太极不只是招式,更是遇困如水流般灵活应对的态度。”同学们的感悟道出了传统文化的当代启示。
知行致远:千里之约结出成长硕果
转眼间五天的夏令营活动已经结束,记录满满的活动手册记载着我们丰厚的收获。在结营仪式上,回顾短片记录了同学们的一张张笑脸和一步步的脚印,从水利工程的雄奇到山水诗画的雅致,“共饮一江水,两山一家亲”的种子已然发芽。这是课本外的中国——有大国工程的壮阔,有山水文化的韵味,更有千里情谊。这场“行走的课堂”,让青少年在生态、科技、文化的融合中读懂山河之美,传承团结精神,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实践中绽放。
这个夏天的欢笑还在风里回荡,石景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脚步已迈向更远的天地。未来,我们会带着对成长的热忱,打磨出更斑斓的夏令营——或许是山林里的自然探秘,或许是实验室里的科技创想,或许是非遗坊里的文化寻踪。每一份设计都藏着对同学们的期待,愿下一次相聚,能让更多好奇发芽,让更多热爱绽放,再赴一场更绚烂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