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创新征程中,门头沟区大峪街道与京煤集团积极探索,通过“街道+国企”的合作模式,为老旧小区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开启社区融合治理的新篇章。
近日,在市发展改革委的协调推动下,门头沟区大峪街道与京煤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资源盘活、医养结合、物业提升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旨在通过党建联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实践,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街道+国企”破解老旧社区治理难题
作为门头沟区政府所在地的大峪街道,辖区内老旧小区密集,长期面临基础设施老化、养老服务需求大等治理难题。2023年,大峪街道被纳入全市首批主动精准治理类街乡镇,通过“小切口”改革模式在重点领域开展治理创新实践。例如:
围绕“人口密度与老龄化高”领域,街道打造了全市首批适老化改造标杆项目,创新构建居家养老场景化改造模式,其创新做法被央视媒体报道,成为基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案例。
围绕“房屋修缮”领域,以硬件设施更新维护为撬动点,形成“以修缮促共治”的良性循环机制,有力推动了部分小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与物业费收缴率双提升。
Tips:主动精准治理类街乡镇
2023年,北京市首次推出主动精准治理类街乡镇整治提升工作。以接诉即办改革为引领,聚焦重点领域治理突出问题,市区联动支持重点街乡镇开展“小切口”精准治理,探索整治提升实践路径和创新机制,力争通过解剖一个具体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
与此同时,京煤集团作为扎根大峪街道辖区内的大型国有企业,前身为1949年成立的北京矿务局,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医疗、不动产运营、物业管理等多业态发展格局。集团拥有丰富的空间资源,企业闲置资产盘活需求与街道民生服务供给缺口形成了互补,在社区嵌入式服务、安全生产管理等领域具备深度合作的潜力。
党建引领政企合作迈向“战略协同”新阶段
为进一步破解老城区治理难、资源整合难、精准服务难等问题,大峪街道充分发挥与京煤集团“地缘相近、情感相连、资源相融”的优势,确立了“党建引领、国企协同、民生为本”的工作主线,通过“四大矩阵”,推动政企合作由“零散协作”迈向“战略协同”新阶段。
党建共同体:打破壁垒,共谋治理通过片区“大党委”机制,打破政府部门与企业的组织壁垒,实现区域治理规划“一张图”。针对片区内各社区共性问题,双方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共同谋划治理措施,为社区融合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空间再生体:闲置空间的华丽转身将国企闲置空间转化为“嵌入式服务设施”“15分钟生活圈”等基本公共服务和普惠公共服务的载体,通过多维盘活空间资源,构建了“一老一小”“快修保食洁”等重点人群服务场景。其中,“峪见幸福家园中心”项目集成养老服务、助残帮扶、职业康复等六大功能,打造了“15分钟民生服务圈”的核心枢纽,实现了老年人助餐、助浴、康复护理“一站式”服务,日均服务量突破200人次。
文化生命体:工业遗存的新生立足国企深厚的发展积淀,挖掘矿区工业文化价值,通过活化利用工业遗存,打造了“矿工记忆博物馆”“技艺传承工坊”等特色IP,不仅保留了历史记忆,还构建了“以文化人”“以文促治”的政企融合新业态,为社区治理注入文化灵魂,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制度创新体:探索可持续的资金循环模式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国企、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注入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通过建立“空间置换服务”等市场化机制,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治理资金循环模式,为社区融合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作为首都超大城市治理创新的基层实践平台,治理类街乡镇既是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的攻坚阵地,更是破解城市更新系统性难题的政策试验田。大峪街道与京煤集团的“街道+国企”社区融合治理模式,为老旧小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超大城市存量更新提供了制度性突破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