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北京本应是春意盎然,却在12日迎来“不速之客”——极端大风天气。4月10日10时30分,北京市发布近十年首个大风橙色预警,极端大风天气如一场严峻考验,席卷而来。狂风裹挟着沙尘呼啸而过,树枝断裂声、广告牌晃动声此起彼伏,城市一时间进入“应急状态”。在这场与狂风的较量中,大兴区迅速响应、科学应对,彰显出强大的凝聚力与行动力,守护着城市的安全与稳定。从全区部署调度到各部门应急备战,从行业安全监管到民生暖心保障,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奔赴一线,全程报道,不仅见证了大兴区与极端天气的“硬核较量”,也用城市治理的精度、速度与温度,交上“大城善治”的大兴答卷。
部署调度会:
24小时备战的“指挥中枢”
面对极端大风天气,大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大兴区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大风天气防范应对工作部署会与调度会,第一时间传达落实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对全区应对保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与全方位调度。强调,要强化思想认识,克服麻痹与侥幸心理,将责任感贯穿应对全过程;要求各单位、各属地严格落实市级工作部署,做好协调联动,确保思想、工作、人员、措施全部到位;严格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和应急值班值守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平稳。
行业“排雷”战:
细节里筑牢的安全底线
各行各业闻“风”而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正面迎战极端大风天气。大兴区应急局第一时间开启大风橙色预警响应,构建起“值守—救援—排查”立体防御体系。大兴区级救援队员24小时值守,生态管护员随时待命,水电气通信抢险队伍全员备勤,灾害信息员下沉排查隐患。大兴区住建委对在施工地开展地毯式检查,现场督办整改隐患。大兴区城管委针对户外广告、燃气场站等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大兴区农业农村局开展农业大棚安全巡查,指导经营主体检修加固棚舍。大兴区园林绿化局加固行道树、修剪枯枝,采取防风加固措施。大兴区园林服务中心对易倒伏树木等隐患点开展排查,紧急封闭管护公园。大兴区消防救援局构建全链条防御体系,在高风险区域前置备勤。大兴区融媒体中心通过全媒体平台强化宣传引导,及时发布天气预警、权威消息和安全防护提示等200余条,阅读量突破120万次。
温暖“避风港”:
城市治理的“民生刻度”
狂风中的温暖,往往藏在细微处。大兴区200多个社区启动“敲门行动”,为辖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送上“应急包”,做好安全提示提醒。街道为快递外卖小哥发放安全锦囊,并联合商户为他们提供24小时“避风港湾”。群众也自发行动起来,响应“非必要不出门”,同时主动检查家中门窗、空调外机等设施是否牢固,清理阳台杂物,避免高空坠物。
最触动的是,在这场大风中“双向奔赴”的默契。在街道社区,很多志愿者主动加入社区巡逻队,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排查安全隐患;荟聚、兴创国际等多个商圈、企业,主动开放停车场,为市民提供免费车位13000余个;在大兴融媒官方新媒体账号的留言区,满是网友们发出的“为大兴速度点赞”“注意安全”等温暖互动。
疾风知劲草:
“防风战”中读懂的城市品格
4月13日20时,大风橙色预警解除,在街头看到,环卫工人正在清理断枝落叶,建筑工人在修复受损围挡,一切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大风中,那些或紧张、或温暖、或感人的瞬间,也定格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这场防风硬仗,既是一次极端天气的“压力测试”,更是一堂城市治理的“现场教学”。它让我们看到,城市安全的防线,始于大兴区委区政府顶层设计的“一盘棋”,成于大兴区各部门协作的“一股劲”,暖于“双向奔赴”民生保障的“一颗心”。当政府的担当与市民的自觉同频共振,当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交织融合,便是“大城善治”最生动的注脚,大兴防风故事背后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