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领导调研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日期:2025-04-01 15:32    来源:西城区人民政府

分享:
字号:        

  3月31日,西城区委书记刘东伟率队走进辖区部分文物保护单位,调研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开展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扎实做好文物腾退和保护修缮工作,不断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更好推进历史文化传承保护,高水平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位于什刹海街道地安门西大街甲103号的贤良祠,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清代祭祀对国家社稷有功的王公大臣之所,2001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贤良祠文物修缮工程主体修缮已完成。刘东伟走进贤良祠,实地调研央地合作文物腾退示范项目保护修缮情况,详细了解工程进展及活化利用计划。他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把好工程质量关,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压茬推进,高质高效推进修缮工作,推动向社会开放。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内部展览布置,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彰显西城历史文化底蕴。

  德胜门对景项目位于什刹海西海北沿,总用地面积12608平方米,建筑面积19200平方米。项目规划以“国际文化交流平台、首都文化服务窗口、西城文化引领高地”为定位,打造文博产业综合经营性项目,通过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城市,推动文化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刘东伟沿水章胡同、西海东沿、德胜门内大街步行察看德胜门对景项目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及房屋现状,现场研究规划方案,指出,德胜门对景项目是老城历史风貌保护的重要节点,要加强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抓好城市更新,推动重点项目周边环境整治提升,推进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注重公共空间设施美化设计,持续提升城市环境风貌。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加强特色博物馆建设,助推文博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找准发展定位,探索文商旅融合路径,聚焦可持续发展,加强项目与周边文化、消费场所联动,推动区域业态整体提质升级。

  “一桥两庙”是什刹海片区重要的历史文化要素之一,包括德胜桥及其两侧的真武庙、永泉庵,是连接西海和后海的重要节点。2024年10月,真武庙、永泉庵被列入西城区第三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面向社会公布。刘东伟分别来到德胜桥、真武庙和永泉庵,认真察看保护修缮情况,听取了解文物历史沿革、文化价值、文物活化利用规划等情况。刘东伟表示,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修缮阶段同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加强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的衔接。持续拓展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积极谋划文物活化利用方案,促进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推动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积极推动配套设施建设,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位于金融街街道兵马司胡同15号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2011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重要的早期地质科学研究机构,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裴文中等中国地质科学先驱均曾在此工作,与上海地质研究所南北呼应、互相借鉴,形成了我国地质科学早期研究体系。2023年,《首都功能核心区首批文物腾退保护利用计划》正式下发,将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纳入首批核心区文物腾退计划。刘东伟走进旧址,察看项目现状,与相关负责人深入交流,听取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报。他表示,有关单位和属地街道要向前一步、主动对接,用好庆城宫文物腾退保护项目经验,积极推进旧址腾退、保护修缮等工作,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切实加强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压紧压实安全责任,落实落细各项安全措施,提升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坚决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西城区领导王波、王中峰参加。

相关推荐

图集推荐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