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绘就幸福西城新画卷

日期:2024-12-27 16:30    来源:西城区人民政府

分享:
字号:        

  北京市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年来,西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高品质文化供给,促进“文明”“幸福”指数双提升。

  便利性

  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幸福生活近在咫尺

  在西城区南礼士路,有一间与道路同名的“礼士书房”,静静地守候在城市中,用文化的笔触描绘出一片温馨而静谧的天地。作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北建院”)开设的书房,其包含阅览区、艺术长廊、文创展示区、咖啡吧、茶空间等,拥有大量北建院馆藏图书,并经常举办建筑方面的主题讲座、读书分享会、艺术沙龙等线上线下文化交流活动。读者江女士习惯闲暇时到“礼士书房”待一会儿,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她说,选择这里是因为书籍有特点、装修有品位,地理位置更靠近社区、更贴近居民,很适合给自己提升“充电”。

  像“礼士书房”这样“小而美”、有特色的阅读场所,在西城区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悦读湾”。“悦读湾”是西城区整合区域内特色公共阅读空间的创新品牌,旨在通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空间运营,并对空间进行完善和升级,形成对公共图书馆的有益补充,以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个性化的阅读需求。这也是对“书香西城”建设的不断探索。2023年4月,西城区首批“悦读湾”挂牌,发展至今已有57家,年开展活动超1000场次,服务读者超250万人次。

  走进焕然一新的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朴实的木质楼梯、五彩的玻璃窗透出独特的美感,在这里看场展览、喝杯咖啡、逛逛书店,可以说是历史与时尚“撞了个满怀”。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区,公共文化空间利用尤需统筹兼顾,西城区紧抓空间腾退与城市更新契机,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因地制宜将闲置空间变身为美观大方、实用便民的公共文化新空间:林白水故居成为椿树书苑、广福观成为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钱业同业公会成为古玉文化馆、梨园公会成为京剧艺术交流传播中心……这些新空间持续营造出与高品质西城调性相契合的文化氛围。

  设施“硬件”补齐短板,各类文化服务“软件”也在优化提升,越来越多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直达基层。近年来,西城区结合核心区实际,积极构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形成包括区级馆(1个文化馆、2个图书馆、4个博物馆)、15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263个社区综合文化室、29家各类博物馆和57家“悦读湾”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其间,西城区深入挖掘地域资源,主动适应西城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文化需求,深化央地合作,联动国家大剧院、国家京剧院等成功开展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西城百姓戏剧展演等活动,海内外优质文化剧目汇聚西城,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独特性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品牌熠熠生辉

  西城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传播地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孕育地之一,是许多重大革命事件的发源地,也是以“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为核心要义的“红墙意识”的发源地,丰富的红色历史孕育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红色基因。资源禀赋,用好才是硬道理。近年来,西城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推介西城区“播火之路”“故居寻踪”等“红色之旅”线路,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助力红色文化传承不息。

  在北京李大钊故居,原创京话剧《曙光》正在深情上演,通过激昂的台词和生动的演绎,再现了李大钊与家人及同事的革命故事。类似的红色剧目在西城区还有很多,原创话剧《红墙守护者——西城大妈》《一条大河波浪宽》《京报》和舞台剧《蒙藏学校》等,均取得热烈的社会反响,部分剧目同步登上中国国家话剧院等专业平台,百姓“民”星相继闪耀群文舞台。

  漫步西城,古韵今风交相辉映。红墙灰瓦间,历史轻声细语;胡同小巷里,京味文化流淌。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吸引着八方游客探寻古都风采。

  从四大徽班争芳斗艳的三庆园到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的正乙祠戏楼;从京剧泰斗谭鑫培曾经居住的大外廊营到护国寺街的梅兰芳故居……西城区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公共文化服务紧密相连。2024年恰逢梅兰芳诞辰130周年、程砚秋诞辰120周年,以此为契机,西城区举办京剧文化季系列活动,通过“芳华永绽”经典传承、“锦瑟华年”青春创新、“戏趣生活”文化惠民等板块,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展现京剧艺术独特魅力,让人们在享受文化滋养中,感受西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与活力。

  创新性

  文化体验融合惠民 文化活力竞相迸发

  “现在真是太方便了,在家里点点手机就能看演出、听讲座。”居民张阿姨感慨地说。智能导览、在线预约、虚拟展览……近年来,西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创新,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市民带来全新体验,稳步实现文化资源的精准投放与个性化服务,还在多个公共场所设置电子显示屏、自助查询机等智能设备,提供文化活动信息查询、场馆预约等服务。

  打开“西城文化云”平台,可以感受到西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升级与创新活力,平台集文化资讯、活动预约、场馆导航、在线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用户只需轻点屏幕,即可轻松获取最新文化动态,预约参与心仪的文化活动。

  同样将魅力西城“文化大餐”搬上云端的,还有“云上西城 遗脉相承——西城非遗万象馆”。该项目将西城区非遗进行数字化并整体呈现于云端,通过超高清视频、VR等技术,展示西城区知名文化古迹、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等,并逐步实现可读、可看、可听、可游、可购等功能,让用户随时随地感受非遗魅力,领略西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2024年,西城区“美育视域下‘图文’融合 共建‘童阅+’品牌项目”成功入选全民艺术普及专项基金2024年度全国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推荐名单。该项目以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主导,充分利用区文化馆各项艺术资源,探索美育领域“图文”融合发展策略,合力打造特色“童阅+”美育实践平台,推进“图文”融合发展的美育示范基地建设实践创新,积极发挥“双减”后公共文化机构在社会美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满足青少年群体的文化需求。

  未来,西城区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能,提供更加丰富多彩、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西城区这片富有文化底蕴和创新活力的土地上,幸福西城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