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已建成11个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

日期:2024-05-21 15:28    来源:海淀区人民政府

分享:
字号:        

  放飞救助鸟类,设置昆虫旅馆、蚯蚓塔、人工鸟巢,听专家讲解生物多样性知识,自己动手搭建相关设施……5月19日,由海淀区园林绿化局举办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在位于三山五园地区的北坞公园展开。活动邀请热爱生物保护的家庭共同参与其中,带领大家深入了解海淀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及成果。

  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刘颖杰表示:“海淀区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自2022年建立首批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建设示范点以来,已建成11个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2024年,我们将启动三山五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建设工作,本次活动后,会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设施留在公园里,让它们能够为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4年联合国公布的国际主题是“BepartofthePlan”,即“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旨在鼓励所有人都参与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的努力中来。此次主题活动,通过放飞救助鸟类、实地参观、专家讲解、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带领公众深入了解海淀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及成果。

  和爸爸一起参加活动的小佳怡跟随专家,认真地学习如何制作昆虫旅馆:“今天的活动都很精彩。鸟类的放飞让我感受到日常对鸟类保护的重要性;昆虫旅馆的近距离接触和制作,让我知道大自然里的各种小昆虫喜欢什么样的栖息地。今后我会多多地保护鸟类、小昆虫,保持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让这些小动物们更好地繁衍生息在大自然中。”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包括保护生物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区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目前,海淀区生态系统比较丰富,包括浅山地带、森林、平原等多种生态环境,我们当前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推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刘颖杰介绍。

  丰富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形式

  近年来,为丰富北京市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形式,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海淀区园林绿化局积极采取措施,以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示范点为重要抓手,推动本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营造灌丛驿站、本杰士堆、砾石花园等微生境,恢复湿地岸带植被,丰富食源和蜜源植物等,增加隐蔽物,设置昆虫旅馆、蚯蚓塔、刺猬屋、自制鸟巢、堆肥箱等设施……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不同类群生物的繁殖与越冬栖息场所多了,野生动植物也丰富起来了。监测数据显示,海淀区已有黄鼬、刺猬、蜜蜂、红胁蓝尾鸲、燕雀、黄喉鹀等多种动物入驻各类保育设施,其中,人工鸟巢使用率超过80%。

  据悉,海淀区以花园城市建设为引领,通过完善生态廊道、划建自然保留区和城市水鸟保护区域、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增加鸟类食源植物,开展大西山野生动物监测、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及野生动物救助,多措并举,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三山五园地区连续监测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的身影,说明园外园区域已经成为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道远,海淀区将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举措,引导社会各界自觉主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首都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