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是一个城市的“里子”,它连接着千家万户,于细微处展现一个城市的形象;它贴近每个人的生活起居,也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记忆。北太平庄街道文慧园路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提升整治项目于日前竣工完成验收。
跨过“小西天”牌楼,便走进北太平庄街道文慧园路。文慧园路全长1300米,西有枫蓝国际购物中心,东有地标性建筑“小西天”牌楼,道路两侧是老旧小区与临街商铺。本次改造以文慧园路环境提升为核心,结合海淀区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老旧小区改造,进行一体化综合整治,打造温馨宜人、富有文化特色的宜居片区。在文慧园路自西向东漫步,相比一年前的诸多不便,现在经过整治的文慧园路,街边绿荫成片,街巷风格鲜明,交通标识更清晰,“城市家具”更便利,全方位服务街区全年龄段居民。“隔100多米就有座椅,方便我们老街坊走累了坐下来聊聊天。”坐在路边树下乘凉的居民马女士告诉记者。
以“一路、四段、多点”为构架改造
文慧园路的改造设计定位为花园式街巷和文化休闲街道,为此,改造初期设计以“一路、四段、多点”为构架,即:当代段、社区段、电影段和门户段四段,串联起沿路多个口袋公园。
当代段位于道路西段,西起西直门北大街,东至文慧园南路,总长约500米,道路宽18米。完成路侧围墙、座椅花池等设施更新,路口开放绿地及路南侧底商前广场进行改造。
社区段位于道路中段,文慧园南路与文慧路5号院之间,总长约580米,沿线分布多个居住区、学校。设置区域地标“北太之心”及“美丽北太”雕塑。改造扩展人行道及公共空间,更新路侧围墙、路面铺装及座椅花池等,并在十字路口的街角增加等候和休憩空间,调整绿地为步入式绿地。同时,对沿街5个社区入口空间进行整体更新,统一风貌,提高辨识度。
电影段位于中国电影资料馆南侧,总长约120米,完成绿植优化、铺装植入文化要素、围墙立面风貌提升。对中国电影资料馆入口步行空间进行改造,加入光影记忆,以中国电影发展史为主题,呈现电影历史发展脉络。
门户段位于道路东端新街口外大街边,总长约100米,北太平庄街道地标性建筑“小西天”牌楼就坐落于此,牌楼正面写着“小西天”,背面镶有“太平盛世”四个金字。“太平”二字蕴含了对街道发展美好向往,预示着地区发展“安定祥和、国泰民安”。
“老街巷”与“新风貌”相融合
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景泰元年(1450年),蒙古瓦剌部入侵北京,于谦领兵,利用德胜门外的民房与瓦剌军血战。惯于骑射的瓦剌骑兵不擅巷战,被明军痛击。战役结束后,居于德胜门附近的百姓逃匿于此,幸免于难,所以此村叫“太平庄”,距今已延续了56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发展,原有的村庄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太平庄”的名字演变成了“北太平庄”并沿用至今。另有一说法是,德胜门外西北这一带,曾经是清军正黄旗旗营所在地。军队驻守,天下太平,所以该营又称为“太平营”,后来该地地名由“太平营”变成了“太平庄”。
如今,通过建筑外表改造、道路两侧植物优化提升,树池、路面铺装更新,围墙改造等提升方式,“小西天”周边环境焕新,文慧园路门户段的城市面貌也得到提升。牌楼周边公共空间更新、构筑物照明和草坪灯的增设,让“小西天”的夜景更添一份魅力。
区城市管理委(交通委)环境建设科四级主任科员朱慧婧说:“文慧园路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提升整治项目,是与街区更新相结合的重点项目之一。2023年起,区城管委对全区544条背街小巷开展环境精细化治理工作的新三年行动计划,以绣花功夫精细治理、精心管理,将承载居民城市记忆的‘老街巷’与‘新风貌’相融合,展现海淀区高水平、高品质的环境特色和服务理念,让居民通行更舒适、生活更宜居、环境更美好。”
随着背街小巷环境提升整治工作的深入,一条条家门口的老巷子已经“换新装”,增添了“城市家具”、升级了社区标志、融合了区域文化、丰富了景观布置,这些升级改造都是“老物件”与“新地标”的融合,更是“老街巷”与“新风貌”的碰撞,每一次背街小巷的更新,都让城市的“里子”向内沉淀历史、向外接纳包容,更让城市从里到外焕发了新光彩、迸发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