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新闻发布会
-
-
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在整体筹划上是如何考虑的?
-
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市纲要实施办副主任孟凡兴:以往全国科普日活动,基本上是利用每年9月的第三周一周左右时间,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科普活动。主要突出的是示范引领性。此次新修订的《科普法》把每年9月设立为全国科普月,更加明确了科普地位、职责和社会责任,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更稳定、更有力的法治保障,更有助于汇聚整合科普资源,提升科普服务的效能,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大科普工作格局。
今年科普月活动,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高举科技科普的旗帜,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动《科普法》的贯彻落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展现首都科技界优秀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
二是建强科普之翼,准确把握“首都群众性科学文化活动”的定位,组织科技成果走进公众系列活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有效提升。深入挖掘科技创新成果背后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重点领域科研成果科普化,举办2025年首都前沿学术成果报告会,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采用公众易于接触、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开展科普,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精准触达目标人群。
三是开展“有组织的科普”,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汇聚优质的科普品牌,推动“科技馆之城”等阵地建设的整合提升全覆盖。依托纲要实施办成员单位汇聚优质科普资源举办区域主场或行业的特色主题活动,线上线下结合开展沙龙论坛、展览展示、互动体验、成果发布等;依托“科技馆之城”主阵地打造主题体验路线,推动园区、企业、高校院所、展馆展厅和重点实验室等设立公众开放日,开展科技文化进商圈活动,打造科普促进新消费的场景;组织流动科技馆巡展,推动一批优质科普品牌活动服务社区乡村,进一步探索推动区级综合科普场馆的全覆盖。
四是加强国际国内科普交流,拓宽科技人文交流渠道,推动科普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举办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开好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年会,推动科普月活动走进“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领馆活动,加强京津冀与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的互动交流,举办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和北京科学传播大赛,推动优质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
-
“科学圆环”户外展区在课程衔接和师资配置上有什么特殊的设计?
-
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新闻发言人,北京科学中心主任苏国民:本次活动中“科学圆环”青少年科学教育户外展区,这次也汇聚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板块和科学教育内容,是“以竞赛为牵引、以名师为重点、以课程为依托”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工作体系的一次系统性的集中展示。
一是以竞赛为牵引,展示科协系统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交流科学教育优秀案例成果,搭建青少年创新成果的展示平台。
二是以名师为重点,汇聚了一批科学教育名师,培养青少年科学思维,不仅有基础学科的名师引领,更有科学教育志愿者的倾情参与。
三是以课程为依托,集中展示北京科学中心特色科学课程,特别推出北科学堂、北科展教坊等“北科”系列品牌,更有流动科技馆、春华秋实自然绘,以及针对3-8岁儿童开展的北科童行等特色课程活动。
“科学圆环”青少年科学教育户外展示区将于9月12日至21日在北京科学中心对公众开放,届时大家可从“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公众号上预约参与。
谢谢大家!
-
-
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有什么样的特色和亮点?
-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高祥阳:本届社会科学普及周有以下亮点和特色。
第一,就是以科学普及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搭建专家与公众对话平台,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北京实践、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以及超大城市治理等热点议题,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直播讲座,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市民参与科普活动,提升人文素养,强化学习在北京、工作在北京、生活在北京的主人翁意识。
第二,是采用“小切口、大道理”的阐释方式,以北京的鲜活案例,激活社科理论认知。在“五日行”版块中,带领市民群众“云游”三山五原文化艺术中心、梅兰芳纪念馆、首创·郎园Station等文化地标,通过社科普及活动,有效整合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现代文化的资源,通过实际探访和多种活动,用社科视角讲好北京的故事,让社科理论可感、可知,有贴近性、有亲和力。
第三,是强化互动式、体验式的场景设计,让社科普及“活”起来。设置了线上社科知识竞赛,线下开展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展示体验、主题展览、猜灯谜等活动,以多种形式推动科学普及,特别是社科知识的普及从“单向传播”向“多元互动”升级。
那么,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北京首个全国科普月的重要活动,本届社科普及周创新融合了科学技术普及和社会科学普及,我们知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对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次科普月,通过工作统筹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和社会科学普及的协同联动,既以科技探索自然规律、揭示宇宙奥秘、强注发展动能,又以社科解读社会逻辑、提供价值引领,特别是为我们的发展凝聚人文力量,提升精气神,为公众带来兼具科技影响和人文温度的科普体验。那么“协同联动、相互赋能、融合提升”我想也是当前科普活动重要的也是鲜明的工作特点。
借此机会,我还要特别感谢社会各界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希望大家通过参与科普周活动,有些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我们反馈,我们不断加强改进和提升我们的工作。
我就说到这儿,谢谢!
-
-
昌平区计划如何利用好科研资源,以更好地赋能科普事业发展?
-
昌平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柳强:丰富的科创资源是昌平区科普事业的核心优势。下一步,我们将从三方面推动科研资源与科普深度融合:
一是深化科研资源开放共享。发挥未来科学城的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开放国电投中央研究院储能平台、北新建材未来建设馆、三一重工灯塔工厂等企业资源,发挥科普效能。依托未来科学城入驻企业开展的青年科技人才学术交流、知识产权沙龙等系列活动,促进科普和科技融合。
二是探索发展“科普+”新业态。促进科普与科技、文化、旅游、农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消费新市场,发挥“科普+”的合力效力,促进昌平科技与文化资源融合发展,在碳主题公园、回天“城市大脑”等公共文化场所,开放创新成果展示、高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应用场景。
三是建设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立足昌平人才高地优势,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广大科研人才作用,建立科普专家库,组织科技工作者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打造具有昌平特色的服务品牌。
谢谢!
-
-
平谷区科学游科普主题路线都有哪些?
-
平谷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彭石:近年来,我们围绕高大尚平谷“农业高科技”“物流大流量”“休闲新时尚”打造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馆之城”的科技教育体验基地,目前已认定市区级基地共35家。为了给广大市民提供更优质的科普服务,今年我们和北青报、百度地图、科大讯飞科普研究院、北京科普促进会、首旅旅行合作,联合开发了平谷区科学游地图。聚焦农业中关村建设成果,打造“农业高科技”科普主题路线,带领广大市民走进农业科技创新园区,近距离感受农业科技的魅力;聚焦首都物流高地建设成果,打造“物流大流量”科普主题路线,带领广大市民走进智慧城市物流谷,感受通边达海的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风采;聚焦世界休闲谷建设成果,打造“休闲新时尚”的科普主题路线,带领广大市民走进花园城市、萌宠乐园,感受国家森林城市和宠物友好城市的温度。
同时,我们正在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昆虫博物馆,以昆虫为主题,建设集科普教育、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学传播、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昆虫博物馆,通过“一核多点、一虫多态”的主题发展模式,结合平谷区“一镇一花卉园、一镇一宠物园”和高品质的休闲综合体,建成多个点位的昆虫主题乐园,如萤火虫谷、鸣虫谷、蜜蜂谷、蝴蝶园等,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科普休闲新场景。
平谷区科学游路线将在科普月期间正式发布,届时可通过官方渠道获得详细信息,诚挚邀请广大市民和媒体朋友莅临平谷,共同探索农业科技的奥秘、智慧物流的高效、休闲生活的惬意。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