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面提升乡村规划引领效能 助力首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专场

发布时间:2025-02-28 16:00
分享:

  • 北京市“百千工程”布局介绍
    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士功: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百千工程”实施方案,总体上的布局主要是坚持“一个引领”、强化“三个突出”。
      坚持“一个引领”。就是始终坚持规划引领不动摇。瞄准绿化美化清洁化、宜居宜业宜游的建设目标,严格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分区规划的要求,高标准编制示范片区规划实施方案,并加强与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统筹衔接,发挥规划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确保示范片区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范有序。
      强化“三个突出”。一是突出梯次推进,到2027年,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示范村、1000个左右提升村,以示范村创建为牵引,带动提升村补短板,引领2000个左右村庄巩固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二是突出示范创建,把握乡村风貌提升、业态多元、连片发展等三个维度,坚持“生态共建、产业共链、设施共享、品牌共创”,推动地域相邻、村情相似、资源相连、产业相近的村庄联合联动发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三是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条文化带”,主要道路沿线、重要河流沿岸、重点景区、园区、重大活动举办地、重要交通枢纽周边等特色区域,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示范村、提升村,推动示范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组团式发展。
  • 如何结合乡镇规划工作 提升门头沟安全韧性水平
    门头沟区政府副区长颉换成: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灾后重建工作的系列工作部署和“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门头沟区结合受灾情况和显现出的短板弱项,坚持科学规划,全力推进灾后重建,系统提升防灾减灾水平。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区域防灾空间格局。以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要素为抓手,组织编制《门头沟区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构建形成门头沟新城与斋堂镇联动的“一主一副”的区域防灾空间格局,打造辐射周边区域的安全堡垒,强化生命线廊道的互联互通,统筹兼顾安全韧性与长远高质量发展。
      二是提升安全韧性,推进防灾减灾项目实施。以流域为基本单元,形成“西排东挡、环山截流、疏蓄联调”的防洪空间格局,科学划定生态修复分区,分类施策,统筹推进生态要素系统保护修复,分批次整治影响居民点和生命通道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大幅度提升城乡韧性水平,筑牢门头沟区“安全根基”。
      三是坚持民生优先,科学实施村庄灾后重建。在市级部门大力支持下,出台《门头沟区灾后恢复重建村庄安置选址工作指南》指导受灾村庄重建安置,在充分论证地灾风险、防洪影响的前提下,尊重农民意愿,高效完成村庄灾后安置选址方案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为灾后重建各项任务实施做好规划支撑保障。
  • 未来昌平推动南口发展 更好助力校城融合的工作计划
    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倪娜:今年是实现国重基地投用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紧抓历史发展机遇,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加强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全链条管理,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一是实现项目全面交付。全面加快清华南口国重基地的工程进度,尽快实现全部国重实验室、科研综合楼、学术交流中心具备交付条件,打造高品质的博物馆和酒店空间,努力建成集人文日新、融合共生、科创引领和绿色低碳于一体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二是推动成果转化落地。依托北京清华前沿交叉创新研究院,建立科研项目常态化跟踪对接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创新链条、成果转化、人才汇聚、基金助力等方面,打造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建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出台一批科创促进政策,成立一支国重战略基金,构建“基金+空间+人才”产业生态孵化圈。
      三是建设校城融合新标杆。加快实施高品质的公服配套,实现能源中心完工,推动教师公寓、虎峪电力工程和再生水保障工程开工,提速科学家公园二期、中小学和学生公寓前期工作,推进配套道路建设,打造新旧空间和谐共生、公服配套共建共享、科创氛围高度活跃、校地文化深度融合、山水田园交相辉映的国际一流科创小镇。
      谢谢。
  • 马坊镇在建设陆港物流枢纽过程中 规划发挥了怎样的引领作用
    平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唐朝辉:现代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现代经济的“经脉”;物流枢纽是交通与产业协同的催化剂,是物流资源集约整合的转换器。近年来,平谷区紧扣“服务首都的综合性物流口岸”功能定位,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物流聚产业、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推动京平综合物流枢纽进入建设提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先后荣获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金字招牌”,特别是今年2月份平谷区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必将对我们强化口岸功能、更好服务北京“两区”建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在推进京平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系统实施了规划战略引领工程,始终把规划作为首都物流高地建设发展和运营管理的基本依据,在这里重点介绍三类规划的作用:
      一是以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确保建设发展有方向。认真对标落实北京新版城市总规和平谷分区规划,高起点编制了《马坊镇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北京市首个市委城工委审议通过、市政府批复的新市镇规划;同步编制了夏各庄镇、马昌营镇、东高村镇国土空间规划,形成“一枢纽、五通道、一网络”的“物流四镇”协同发展格局,为首都物流高地建设奠定了空间基础。
      二是以产业发展规划为支撑,确保建设发展有路径。高质量编制实施《京平综合物流枢纽产业发展规划(2022年-2027年)》,注重“功能引导、保障用地”,构建起分布式、组团式“大物流”空间体系;注重“业态主导、用途复合”,形成以物流功能为主导的“产业综合用地”,建立灵活转化和监管机制,着力激发“现代物流+先进制造”两业高效融合发展潜能;注重“专业指导、创新探索”,创造性地解决了大地块整合、建筑规模单倍计容等市场主体诉求问题,不断提升首都物流高地的创新力、承载力、吸引力。
      三是以分类专项规划为驱动,确保建设发展有动力。通过“柔性引才”成立专家委员会和首都物流高地产业联盟,聚焦构建“五链耦合、一体五圈”的现代物流产业生态体系,围绕建设标准、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政策创新等4个方面,政企协同开展了口岸功能、城郊大仓基地、产业链“微笑曲线”、多式联运等30多个课题、规划和方案研究,“做一家企业做不了的事,做大家都想做的事”,推动由物流园区向流通体系、由仓储配送向枢纽经济、由传统商贸物流向现代智慧物流“三个转型升级”,持续增强物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总之,现代物流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下一步,我们将以加快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主线,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坚持“规划先行、项目为王”,以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为抓手,加快推进实施京平H型铁路扩能工程、前置仓+统仓共配等一批重点项目,努力为打造高大尚平谷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培育物流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蓄势赋能。谢谢!
  • 结合北京实际 如何用村庄规划更好指导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浚:大家知道,我市乡村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各异、特色资源丰富,拥有美丽的自然山水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按照我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乡镇规划指导村庄规划编制,但村庄规划不是对乡镇规划的简单传导。而且,也不能用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去管理农村,不能用统一规划技术标准代替解决乡村治理过程中实际出现的各类问题,也不能用规划师理想代替农民自己的意愿。
      村庄规划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以实用为导向,要从图纸上的规划变为真正从农民心里长出来的规划,要把村庄规划深深植入到广阔美丽的农村大地上,要把村庄规划实实在在融入到首都乡村治理和首都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当中。
      北京上一轮村庄规划始于2017年。结合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我市组织编制了全市2900多个村庄规划编制,基本实现了村庄规划的“应编尽编”。按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自然资源部2024年1号文件要求,不盲目追求规划编制“全覆盖”,不要求编制工作进度“齐步走”和成果深度“一刀切”。
      因此我市要充分用好已有的工作成果,村庄规划不需再重复编制。
      如何用好已有的村庄规划成果,2024年6月,我们已经出台了《关于推动乡村地区空间规划管理全覆盖 服务首都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京规自发〔2024〕145号),明确提出了村庄规划要与2017年新总规批复以来各级各类新编规划做好衔接的工作要求。我们鼓励各区结合在编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对原有的村庄规划进行评估套合和完善,确保村庄规划符合“三区三线”、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等新的底线的管控要求,并与所在区域大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原有规划成果评估套合并完善后,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可继续沿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先解决村庄规划“有没有”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倡导的关于加强“通则式”管理的有关要求,鼓励各区结合实际需要进一步统筹研究制定村庄风貌特色、安全韧性、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或专项研究,转化为“通则式”管理规定,重点加强功能完善、结构优化、系统重塑、特色彰显、品质提升等方面的规划引导,统筹运用“村庄规划”和“通则管理”两种方式,对原有村庄规划进行优化完善和整体提升,再逐步解决村庄规划“好不好”的问题。比如门头沟区制定了“诗画乡村”村庄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村庄专项规划,昌平区研究制定了乡村地区公益类设施统一建设标准,平谷区制定了“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这些探索与实践都为我们不断深化乡村规划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和借鉴。
      下一步,我委将会同各区积极开展探索实践,结合“百千工程”的建设,争取能够涌现出更多示范案例,推动更多乡村振兴创新实践在首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为此,我们愿意与大家共同努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