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京剧——筱(翠花)派

日期:2016-11-23 10:24    来源:中国国家京剧院

分享:
字号:        
  • 筱(翠花)派.jpg.jpg
  • 筱(翠花)派.jpg.jpg

  花旦流派。创始人为于连泉,筱翠花是他的艺名。自幼坐科鸣盛和及富连成科班,师从郭际湘、萧长华、田桂凤、路三宝、王瑶卿等。特别是田、路的艺术对其影响极大。出科后,曾与余叔岩、尚小云、杨小楼、马连良等合作。1926年起自挑大梁,期间曾得南方名旦冯子和的教益。30年代后,技艺日趋成熟,融前辈诸家所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筱派。筱扮相俊美,善用眼神。嗓音宽带沙音,但念白极有功力,能打远响堂。身段和台步是筱派的特色。他跷工极佳,踩跷走“魂步”、“花梆子步”,独树—帜,令人称绝。做工细腻,已臻于化境,—举一动皆有法度,生活气息浓郁。武功基础扎实,扑跌十分精彩,在《战宛城》、《翠屏山》等剧中充分展现了精湛的武功。戏路宽广,以花旦戏为最佳,偏重于喜剧色彩的有《荷珠配》、《一匹布》、《打樱桃》、《打面缸》等;偏重于舞蹈做工的则有《拾玉镯》、《醉酒》、《小放牛》、《小上坟》、《梵王宫》等;偏重于武打的有《巴骆和》、《英杰烈》、《东昌府》、《演火棍》等;偏重于凶杀、鬼魂的有《红梅阁》、《战宛城》、《坐楼杀惜》、《阴阳河》、《翠屏山》、《马思远》、《挑帘裁衣》、《海潮珠》、《活捉三郎》、《杀子报》等;其他的还有《鸿鸾禧》、《昭君出塞》、《虹霓关》、《马上缘》、《铁弓缘》、《游龙戏凤》、《梅玉配》等,代表性较强的当属《红梅阁》、《鸿鸾禧》。《红梅阁》是筱派成名作,1941年在沪演出连满—月。剧中踩跷走“魂步”、用“蹉步”、“碎步”、“赶步”等步法走“花梆子”,及各种扑跌技巧,表现出高超的技艺。1949年以后,不再踩跷,创造用同样婀娜多姿的“魂步”。《鸿鸾禧》也是—出全面体现筱派艺术的戏,剧中细腻的做工,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展现筱派的风格。弟子较多,问艺者更众,较著名的有毛世来、陈永玲、刘盛莲、吴绛秋、邹慧兰等。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