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利用相结合 推动非遗资源 融入社会生活

日期:2019-06-11 11:03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
字号:        
  • W020190611398969630359.jpg.jpg
  • W020190611398969630359.jpg.jpg

  原标题:保护利用相结合 推动非遗资源 融入社会生活

  

  文化和旅游部向北京市颁发中国皮影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证书

  

  北方昆曲剧院顾卫英、柴亚玲表演《牡丹亭·游园》

  

  第十一届北京端午文化节包粽子活动

  

  第十一届北京端午文化节舞龙表演

  

  参观者体验北京国家级非遗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点蓝环节

  

  北京料器技艺传承人接受当地媒体记者采访

  党和人民对新时代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要在强化制度保障、专业能力、安全管理上下功夫,狠抓各项政策落地落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切实提高保护水平,把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要把保护和有效利用结合起来,推动遗产资源融入社会生活,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展现好文化中国、大美中国的独特魅力。

  ——摘自6月6日“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讲话

  6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及相关机构在广州召开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优秀案例发布会,集中发布非遗与旅游融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传统工艺振兴三个方面的优秀案例。来自北京数来宝和抖空竹两个项目获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优秀案例殊荣。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开展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遴选工作,及时总结各地宝贵经验,充分发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分类保护工作水平。入榜项目均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能够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能够根据项目类别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增强传承活力。

  数来宝是由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来,最初由乞丐在沿街乞讨时演唱。直到清末民初,才开始有演员“撂地”卖艺,靠演唱数来宝招揽观众。在抗战时期的革命军队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数来宝的宣传和战斗作用,战士们采用类似数来宝的形式即兴编词,现场演唱。1956年,李润杰先生先后创编、演出了一批有人物、有情节的快板节目,创新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演唱方法,这一表演形式被定名为“快板书”。2014年,数来宝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 “数来宝”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近年来北京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做了大量工作。2016年12月9日“快板沙龙”在东城区文旅局和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坚持每周六下午两点在东城区第二文化馆二楼多功能厅进行公益快板培训活动,每期近百人参与,至今已600余期五万余人次。也是在东城区文旅局和文化馆的安排下,以“快板沙龙”为核心的传承群体在学校和社区招收快板爱好者进行公益性专业培训,每期24课时,共举办6期,每班20余人,共计120余人受益。走到社区、学校、部队、工地等地进行的慰问演出,以及到外省市进行交流和演出更是让更多人了解数来宝,喜欢数来宝。

  几年来,以“快板沙龙”为核心的数来宝传承群体充分发挥数来宝(快板)艺术形式的特长,自编自演了一批弘扬主旋律、歌颂模范先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新节目,每到一处都得到领导和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为了让快板爱好者更加系统、正规地学习数来宝(快板)艺术,“快板沙龙”主席李世儒编写了快板教材《从零起步学快板》,在各新华书店发行。为了快板演员更好地提高快板艺术,李世儒正在编著快板理论书籍《快板演唱的研究与探讨》。

  空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为宫廷玩物。传说三国时期,曹植曾作《空竹赋》,但诗赋内容无可考证。宋时,宋江曾有诗云:“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宵,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 2006年《抖空竹》项目正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2009年,该项目保护单位筹建了第一座首个非遗专项空竹主题博物馆,成为空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基地。博物馆通过文字介绍、实物陈列、图片和多媒体展示来普及空竹知识,每年接待参观者上万人。博物馆还开展暑期学生夏令营活动,受益学生及家长已达3万多人。同年,还建设了三维立体网络平台,面向全世界宣传空竹文化。每年定期举办空竹文化节,给来自全国各地的空竹友进行交流展示提供良好的平台。

  多年来,空竹主题博物馆走进300多所小学,200多所中学和大学,诸多社区、机关单位进行讲授、展示和传承。同时,博物馆收集整理了许多空竹相关的书籍及图片视频,空竹制作传承人还创新研发了许多有纪念意义收藏版的空竹艺术精品:奥运系列空竹、60年大庆空竹、建党90周年空竹等等,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空竹相关的资料和实物,做好了传承保护的义务。

  十多年来,空竹博物馆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非遗展示活动:参加北京奥运会、进行空竹表演和祥云小屋空竹艺术品展示、参加APEC会议,每天接待50多家来自全世界的新闻媒体,广泛传播中国传统空竹文化的魅力,参加世博会等等,先后走出国门: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进行国际交流。

  京剧、昆曲在全国非遗宣传展示

  主会场一展风姿

  6月7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系列活动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世纪大会堂举行。系列活动围绕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全面展示保护成果,总结探讨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经验,展现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其中,展演活动分“天、地、人、心”四个板块,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项目先后亮相,来自北京京剧院的方旭表演《铡美案》选段,来自北方昆曲剧院的顾卫英、柴亚玲登台表演《牡丹亭·游园》,精彩的演出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展现出北京非遗保护传承的阶段性成果。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 北京城乡成为非遗展示大舞台

  端午文化节

  长城脚下展魅力

  端午之夜交响音乐会、长城文化带非遗展、世园非遗手工艺市集……6月7日到9日,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市文化和旅游局、延庆区委区政府共同举办北京端午文化节,18场端午特色活动在世园会、延庆各乡镇、景点轮番上演。

  今年的端午文化节开幕式在北京世园会妫汭剧场举行,开幕式在83名鼓手的鼓舞中开场,来自长城文化带沿线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八地的非遗传承人,持着盛有流经长城脚下河流之水的器皿,将融合之水汇入妫川盆窑陶器并注入妫汭湖。

  中国国家馆日也同期举行,世园会园区内洋溢着一片传统文化气息。在妫汭剧场沿途两侧的长城文化带非遗精品展示区,甘肃庆阳香包、山西太平绣球、内蒙古马头琴、天津葫芦、河北石影雕等非遗展品悉数亮相;在永宁阁南广场,包粽子、制香包、编五彩绳、草贴画、豆塑、植物画、妫川毛猴等端午传统互动及非遗体验活动,吸引游客们驻足参与。

  两公里外的延庆夏都公园,京台妫水龙舟友谊交流赛如火如荼,来自台湾地区与北京延庆的龙舟队劈波斩浪。首都高校第九届北京大学生妫水龙舟锦标赛也在此热烈举办,24支龙舟队伍竞渡争流,展现青春活力。

  同时,以长城为主题的端午之夜交响音乐会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奏响。另有国风音乐诗会,诵读文化经典,演绎国风音乐。

  千年古刹承恩寺

  打开山门传播非遗

  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在北京千年古刹承恩寺的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内,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向全国各省市工艺美术学会发起的“手艺·守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工艺美术科普教育日”北京主会场科普教育活动隆重举行。围绕“非遗生动实践、文化渲染生活”主题,传承者向参加科普活动的社区居民、中小学生进行了现场表演和授艺教学活动。

  北京燕京八绝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馆长柏群表示,有着“三不之谜”的千年古刹承恩寺打开山门传播非遗,实现了历史文物与时代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完美融合。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各界朋友关注非遗、喜爱非遗,让非遗融入生活,让文化服务人民。

  本次活动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主办,北京工美联合企业集团、北京金漆镶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承办。

  满族文化节

  妆点怀柔“端午”旅游市场

  怀柔区第十四届满族文化节妆点端午节期间怀柔的旅游市场。文化节由怀柔区委、区政府主办,区宣传部、区文旅局、 北京电视台承办,喇叭沟门满族乡、长哨营满族乡、汤河口 镇党委、政府协办。文化节以“满风满 韵情满怀”为主题,包含开幕式晚会、原创民族舞剧“二魁 摔跤”、“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论坛”、“满韵霓裳” 满族服饰秀等重点活动,以及汤河口“八旗龙舟”大赛、长哨营八旗百家宴和满族婚俗展示、喇叭沟门非遗体验等特色活动。在满族文化节带动下,端午节期间,全区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0余项121场,参与人数10.47万人次。

  北京非遗线上线下

  亮相全国多项重大活动

  京津冀联手“寻匠务本”

  6月5日至9日,京津冀三地文旅局和文旅厅联袂主办的第五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天津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充分把握“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的年度主题,积极围绕“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年度口号与“寻匠务本”的活动主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献上一场实践与理论互为支撑,广度与深度共同延展的盛宴。在“非遗项目互释单元”板块,景泰蓝制作技艺(京)、北京料器、北京兔爷等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技艺精彩亮相。另在“非遗生活馆”板块中,美术区、家具区、服饰区、玩具区、饰品区、陶瓷区共汇聚京津冀34个项目、70多位传承人的现场技艺展示和商品售卖。

  主讲CCTV-1综合频道2019《非遗公开课》

  2019年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5周年。值此时间节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会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等共同制作推出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

  该栏目在CCTV-1综合高清频道播出后,来自北京的多期专题吸引广大观众的热切关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钟连盛大师主讲了《景泰蓝是金属与火的艺术》;我国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常沙娜主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薪火相传》;北方昆曲剧院的演员邵天帅、邵峥等主演了昆曲专题片中的《长生殿·泣颜回》等;非遗传承人种桂友还主讲了《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彰显东方智慧》。

  亮相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

  “运河传情 匠心筑梦”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主场活动6月6日在淮安大剧院开幕。北京以及天津、河北、山东、浙江等运河沿线8省(市)160余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通过运河奇珍展示展销、匠心传承互动体验、名师竞技工艺竞赛等种类丰富的文化活动全面展示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魅力。来自北京的景泰蓝、料器、内画鼻烟壶等非遗精品项目令人流连忘返。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