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的传统面塑

日期:2017-02-04 10:43    来源:北京晨报

分享:
字号:        
  • 未标题-1.jpg.jpg
  • 未标题-1.jpg.jpg

  原标题:走出国门的传统面塑

  张宝琳,1954年1月9日生于北京,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民间工艺一级大师。张宝琳师从“面人郎”学习面塑技术,并主动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对传统面塑技艺加以优化和改良。张宝琳的作品题材广泛、造型准确、形象传神,其代表作有微型核桃面塑《一百单八将》、仿翡翠塑《千手千眼佛》、彩塑《观音百态》等。此外,还先后出版了《张宝琳面塑艺术作品集》和《中国民间面塑技法》。

走出国门的传统面塑

  上海“面人赵”是我师爷

  我们这一支儿面塑手艺传到我是第三代。上海的“面人赵”赵阔明是我师爷。赵阔明其实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以前,面塑不过是一种街头手艺,全靠走街串巷。为了糊口,赵阔明打小儿就四处漂泊,后来一路走到上海,在上海成了公认的面人第一高手。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赵阔明定居在上海,安心从事面塑工艺研究和创作,一直到1980年去世。师爷做东西很精巧细致,有一种宫廷派的风格,但因为过去的面塑很难长期保存,我见过他的作品并不多。

  去上海前,赵阔明把手艺传给了“面人郎”,也就是我的师傅郎绍安。新中国成立以前,“面人郎”主要就在庙会、集市上给人做面塑。过去耍手艺的人都特别穷,居无定所,他也曾经沿途叫卖,一直走到内蒙古,又回到北京。西城区白塔寺附近有个火神庙,民国时期,有不少民间手艺人都住在庙里或者附近,每逢白塔寺庙会,大家伙儿就过去售卖、表演。因为都住在一个院子里,彼此学手艺、切磋都很容易,“面人郎”就是这么跟着师爷学了手艺。

  以前西城这些老手艺人,跟我们家关系都特别熟,因为过去我们家是搭席棚的。早年间不像现在,有遮阳伞,有塑料棚,赶上庙会、集市,甭管什么摊子都需要搭席棚,因为成天在一块儿,所以彼此熟悉了起来。

走出国门的传统面塑

  打小看“面人郎”捏面人

  可以说,我是从小看着“面人郎”捏面人长大的。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们家和“面人郎”家住得很近,都在白塔寺一带,两家人特别熟,有时候他上我们家来,有时候我上他们家去。那会儿经常看他捏面人,有《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里头的人物,也有关于孩子的民俗故事,比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经常他在我家院里的石桌上捏,我就踮着脚探着头看,当时感觉特别喜欢。“面人郎”看我的样子,就问我喜不喜欢,我点点头,他就揪一疙瘩面让我自己捏着玩,等我自己捏得不错了,他就一步一步开始指点我。就这么着,捏好了自己团了再捏,从小娃娃捏起,然后捏古装仕女,捏老寿星什么的。一直到现在,我都主要捏古代传统人物,因为这里边有文化,有故事。

  过去面塑不能长期保存,不是夏天发霉,就是冬天干裂。为此,我一直在研究,终于在面上做了很大的改进,添加了蜂蜜等东西,增加了面的柔韧性,解决了保存的难题。像我上个世纪70年代的作品,放到现在,都保存非常完好。在人物的五官塑造上,我结合美学中的人体结构,无论是做鼻子、做嘴都有自己的独特方法,比过去的老艺人考究得多。为了给人物的衣服做出纹理质感,我还用有机玻璃制作了弯曲有弧度的雕刀,这是过去传统雕刀做不到的。

走出国门的传统面塑

  面塑走出国门弘扬文化

  建国50周年国庆假期,我做了一尊仿翡翠千手千眼佛,这个作品后来得了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金奖。我把面调成翡翠的颜色,捏了整三天,捏完以后,发现一个问题,面塑是亚光的,可翡翠有玻璃光泽。我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想到女孩子们经常用的无色指甲油,才终于做出玻璃质感,而且硬度很高,看上去和真翡翠一模一样。这个作品蒙了不少人,我家附近有不少珠宝店,我拍了照片去逗他们,说这是我做的翡翠摆件,他们都很意外:“你哪儿找的这么一大块儿翡翠,不可能啊。”

  随着国家对传统非遗项目的大力支持,这些年来,我和我夫人冯慧芸也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对面塑的传承和发扬上来。不过其实早在20年前,我们就和国家教委幼教科合作,负责教授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老师。特别是我夫人,她从1972年开始跟我学做面塑,后来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面塑教学上。而我偏重于创作、带徒弟以及国外交流方面。

  记得1986年,我去美国达拉斯参加中国传统技术展,一位美国老太太,她曾经是美国非常有名的医生,她对我说特别希望我能够做一个“中国医学的老祖宗”,当时我选择了李时珍,她收到以后非常兴奋。2000年,我跟随中国文化交流中心参加加拿大一个华人组织举办的巡回展出,在多伦多附近的一个卫星城,一位华人老先生想要买走我所有的作品,我了解之后才知道老先生也是北京人,他希望能通过这些面人儿,让他的孩子和孙子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经历都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更加感受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