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jpg.jpg
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放风筝时的情景吗?你可曾见过会唱歌、会骑车的风筝?你能想象最迷你的风筝竟然比火柴盒还小吗?你敢相信,一位70多岁的老人已经做了60年的风筝。
今年已经72岁的罗焕文,是北京民间工艺大师,他的风筝曾多次参加北京风筝比赛和国际风筝大赛,在军事博物馆、大观园、中华世纪坛、国家会议中心及中国美术馆、北京民俗博物馆等各大场馆展示和收藏。
师从名家,少年结缘
走进罗焕文的家,就是置身一个十足的风筝世界。门上、墙上、桌子上,挂满了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风筝,柜子上、箱子里、地上,就连走廊过道,也都是和风筝有关的家伙事儿。
一进门,正对面南墙上的《蝉》格外显眼,它不仅外形逼真夺目,而且是个别有新意的玩意儿。罗老师从这只风筝上取下来一个小圆管,放在嘴里一吹,竟然有了清脆的声响。原来这是个简易的小笛子,在空中受风后,就能发出声音。
罗老师介绍起家里挂着的各类风筝,兴致盎然,不时地找出各种和风筝有关的器具,情不自禁中,追忆起了最初和风筝结缘的故事。
一切兴起都源于乐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孩子们的玩具少之又少,十来岁的罗焕文每次看到有人在空旷的地方放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盯着瞧,空中随风转舵的自由让他有了飞翔的冲动和幻想。
而现实是,为了给并不富裕的家庭补贴开支, 罗焕文十几岁起跟随师傅学木匠。虽然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做木匠活,但罗焕文不仅没有削减对风筝的痴迷,反而运用学到的木匠手艺,做起了放风筝用的线桄子。一来二去,日积月累,他做的线桄子越来越有模有样。
一次偶然的机会,罗焕文路过德胜门,看到一对父子俩在箭楼下放风筝,立刻被他们吸引了。正好随身带了自己做的线桄子,就过去请教。
罗焕文自己也没想到,他遇到的正是著名风筝玩家赵为哲,也是自己日后的风筝师傅。
“人啊,就是缘分,我当时给我师傅看我做的线桄子,他非常喜欢,当时就给我写了纸条,让我改天到他家去。”
一周后,罗焕文按着地址来到赵为哲家,赵老师拿出几个风筝送给罗焕文一只最喜欢的,又拿了画好尺寸的底稿让罗焕文给订做。渐渐地,罗焕文成了赵为哲的入室弟子,正式学习风筝制作。1986年,经赵老师介绍,罗焕文加入北京风筝协会,又向风筝艺术家关宝翔老师学习很多。
刻苦创研,妙品横生
罗焕文指着身后的一套实木家具说,“这些都是我自己做的,有一大箱子做活的工具,搬到楼房后有的大工具用不了,我就拿些小的做风筝用。”
会做传统风筝的人少,会做线桄子的更是少之又少。平常老百姓用的线桄子是十字竹的,而罗焕文老师的用料,是他从信托商行和旧货市场上淘来的名贵花梨木、红木家具,回家用刨子一点点挫削出来的,做工非常精细。
“你看这转轮,榫卯结构必须严丝合缝,转起来后,从这一头看另一头,必须完全重合,这样绕线才能不出头,线不跳就规矩了”。
罗焕文老师拿起一个中等尺寸线桄子,上面三根木条的60角度不偏不倚,之间的榫接极其严实。他说,把儿上的铜头也是自己搓出来的,这一个就得需要两个小时,连接的铜板是用地上的台钻、手枪钻打眼,然后磨出来的。
单是一个线桄子就如此讲究,风筝主体制作的繁杂和考究更是可想而知了。罗焕文老师笑着说:“我家是车间也是工作室,就是地方太小,好多东西都在箱子里,你们要是喜欢,我一点点拿出来给你们看。”
做风筝主干的首要一步是将想好的构图画在纸上,这需要精细的工笔。然后将画线稿描印到经过胶矾处理的丝绸上,最后涂色。一般,骨架的制作也同时进行,按照底稿的尺寸,将毛竹劈好,折成需要的大小。骨架和布面结合时,打弯儿、定点、绑扎,一点都不能差。“风筝好放不好放,主要在于骨架合理,软硬适中,受风和泄风都得稳定,要不就往下折。”
在罗焕文老师的众多风筝中,有很多创意独特的作品。比如这个锣鼓架,把它挂在大风筝后面,风一吹,风轮打起来,毛竹就是空中的锣鼓师。为了防止磨损,罗焕文老师把横轴的竹子变为硬木的,再放上铜套,就经久耐用了。同样的原理,罗老师又制作了自行车和轮船,在他的手里,地上的交通工具竟然可以在天上行驶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作品——送饭儿。顾名思义,当大风筝放的时间长了,就派个小风筝上去送饭。这个小风筝前有个缺口,里面加上闪光的纸屑,线一勒紧,门口紧闭,当它上去遇到大风筝,触碰开关,门口打开,纸屑就掉下来了,有趣又美观。
今鸡年快到了,他正在设计一个锦鸡的风筝,他在布面中间放上剪纸,旁边画上寿桃、佛手、石榴,寓意“福寿三多”。这也正是风筝的传统,所画之物都是如莲花、荷花、牡丹等象征圣洁富贵的祥物。
传技承艺,倾囊相授
几十年来,罗焕文对风筝的喜爱愈加深厚,从没停止对它的研究。为了做好每一处细节,钳工、铁匠、木匠、电气焊等活他样样都会,还曾在北京书画学校、北京函授大学学习工笔人物画和工笔花鸟画技法。经过长期的苦心钻研,他制作风筝的绘、扎、糊、放技能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手法和创意风格。
精湛的技艺、臻美的作品,逐渐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人士的关注。近些年,罗焕文的很多作品被国内各大艺术展馆收藏,他还经常应邀参加国内外大型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与国际艺术大师同台切磋,展示中国独特的民间工艺。
2006年,系列作品《蜻蜓》获人文奥运第二届中国礼品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2009年,《十全福寿》硬翅扎燕风筝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收藏;同年,《蜻蜓》又获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去年,罗老师因作品《钟馗》被评为“2015年丰台创意达人”……
而最令罗焕文开心的,不是他成为了一名享誉国际的“风筝大师”,而是他的风筝吸引了一批同样痴迷风筝的爱好者。
2010年,由北京市民间文艺协会、北京玩具协会、北京工艺美术协会联合牵头,给罗焕文的徒弟夏兰英举办了拜师仪式。北京的风筝名家、工艺美术名家齐聚,近百人出席,仪式隆重。罗焕文对这位徒弟赞不绝口:“这个徒弟是从农村来的,她对风筝非常感兴趣,也很有天赋,现在我的风筝她基本都能做了。”
除此之外,罗焕文还有几个徒弟,有年纪长些的,也有正在中央美术学院就读的学生。他对徒弟不但不收学费,还经常无私资助,他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仕女图挂历全拿出来给徒弟用。“这些东西早就找不到了。赵文哲、关宝翔老师从不保守,所以我才进步快。我教徒弟也一样,毫无保留。”
为了将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前两年,罗焕文开始到清华附小、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小等学校授课。他想最大可能地传播风筝文化、传播民间艺术,还经常收集风筝技艺的相关资料,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师傅赋予的使命,在我有生之年,得将民间艺术传下去!”
作家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中写到:“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的确,当我们的目光穿过这些栩栩如生的风筝,依稀看到罗老师几十年来对风筝的执迷,看到他每一个作品存在着的那样一个有温度的世界。在那个世界,我们通过画布、丝绸、染料和手中的竹线,能将荏苒的光阴和永恒的技艺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