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uile317.jpg.jpg
原标题:满清官刀的“非遗”之路
“宝刀衡”第八代传人衡起通介绍说:宝刀、宝剑的制作需要很多道工序,锻造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步骤。30公斤的钢锻造5个月后,刀头或剑头只剩下1斤左右。宝刀衡的刀剑还需要经过另一道极为重要的工序———淬火。淬火的火候拿捏,依赖的正是技艺的传承和个人的经验。
溯源
据“宝刀衡”第八代传人衡起通介绍,“宝刀衡”发源于满洲的一个刀剑世家,祖姓叶赫那拉,1644年随满清入关。1672年,其家族被康熙皇帝赐姓为“衡”,专为清代帝王和大内侍卫打制刀剑。在清朝鼎盛时期,“衡家刀”又被称为“官刀”,据说民间也有“南有龙泉剑,北有宝刀衡”的说法。1903年,“宝刀衡”第五代传人衡宏昌在东安市场开设刀剑铺,“衡家刀”首次进入民间,民国期间其制作的折刀曾远销德国、日本。1958年,经过公私合营,“宝刀衡”并入北京刀剪厂,开始改作民用菜刀和剪刀,停止了宝刀、宝剑等武术器械的生产。1992年,第八代传人衡起通正式接过祖辈衣钵,逐渐恢复传统技术和生产工艺。2000-2007年间,一度在新东安市场“老北京一条街”开设店铺。期间,曾申请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也引发了众多争议,申报活动一直搁置。
2006年8月,北京市文化局官方网站,初步确定的首批共50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式公布,进入公示阶段。“宝刀衡”这个对很多北京人来说依旧陌生的字眼随后引发了轰动。除去刀剑所激发的对远去的冷兵器时代的豪侠想象以外,这种陌生感也可能使它更醒目地跃入了人们的视野。但与此同时,质疑之声也在悄悄显现,并最后归结为一种警惕“非遗大跃进”的忧虑。结果,公示期间,“宝刀衡”就被拿出了名录。
“宝刀衡”申遗惹争议
其实,这种矛盾在2010年评审专家们提出的论证报告中就已经有所显现,他们一方面采纳了“宝刀衡”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配方和工艺独特等等说法,同时又对其申请材料的充分性、严谨性和技艺特色秉持了保留意见。负责“申遗”工作的北京群众艺术馆馆长石振怀说,作为一项具体评定工作,“宝刀衡”在那次的落选已是过去的定论,“不想多谈”,虽然“到底真假还可以讨论”。
而“宝刀衡”第八代传人衡起通表示,对于过去的争议已不想辩解,更重要的还在于“把老祖宗交给我的这门技艺和这个品牌传承和发展下去”。至于下一任传承人,“我的儿子也将在适当的时候承接下这份衣钵”。
官刀曾受民众追捧
在衡起通的叙述中,中国民间素有“南剑北刀”之说,“南剑”指龙泉剑,而“北刀”便指“宝刀衡”。“宝刀衡”270多年的家族史可以追溯到1672年康熙皇帝为其始祖衡圣治赐姓;更早,其祖上是姓叶赫那拉的满洲人,早在1644年随清军入关之前,就已经是享誉满洲的民间制刀高手。跟随皇太极大军进入北京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成为专为皇族和大内侍卫制作刀剑的御用工匠。乾隆年间,衡家曾为乾隆皇帝制作宝剑,名为“乾隆佩剑”。
清朝鼎盛时期,衡家刀又称“官刀”,是皇室和大内的专用器物,普通百姓难得一见。也正因此,“为了保住维系家族利益的手艺,从第一代传人衡圣治开始,衡家就一直恪守着‘口传心授,只传衡姓人’的古训”,这种祖训的另一种说法是“外人在不做活”。
在很长时间内,民间几乎见不到“宝刀衡”的踪影,再加上严格的技艺保密手段,尽量不留下只言片语的文字资料,这也许正是“宝刀衡”不太为人所知的主要原因。1903年,在金鱼胡同西口原清代校兵场旧址建起了东安市场,作为四大股东之一,“宝刀衡”第五代传人衡宏昌首度打破祖辈的传统,在市场内开设了一家面向民间的刀剑铺,制作刀剑的作坊则设在东打磨厂胡同17号。
“宝刀衡在第六代传人、我爷爷衡道明那一代进入发展鼎盛时期。”衡起通说,“我爷爷是曾祖父62岁时才生的独生子,上面有四个姐姐,衡家一氏三门只有这一个男孩。按照传统规矩,老哥仨每人要给他娶一房媳妇,依次延续老三门的血统。爷爷既担负着赡养父辈三门的责任,还要照顾四个姐姐,所以不得不想方设法把生意做活做大。”
公私合营搁置刀剑制作
这样,衡道明接手“宝刀衡”后,很快打出了“衡道明”和“飞燕”两个商标。民国期间最辉煌的时期,其出产的折刀曾远销德国、日本,而在国内,齐白石所用的刻刀,徐悲鸿的油画刀,傅作义的短剑,李少春的匕首等等,据说都出自“宝刀衡”之手。
衡起通说,“宝刀衡”的技艺传承虽然限于家族内部,但不论长幼,而是能者居上,而且传承人是隔代指定的。他父亲衡连江那一代兄弟三人,衡连江排行老二;衡起通这一代则是兄弟六人,他排行老三。而祖父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指定衡起通作为第八代传承人,认为人如其名,万事能通。
但是,衡起通1962年出生时,“宝刀衡”的武术器械生产早已停止。特别是1958年经过公私合营,“宝刀衡”与“王麻子”、“钢刀王”等字号合并组成了北京刀剪厂,衡道明担任厂长,衡连江负责技术,但所生产的已经是民用的菜刀和剪刀。衡起通小时候在家里还经常听祖父和父亲谈起刀剑制作,但他一直无缘见识真正的技艺。
在刀剑制作停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衡连江还坚持到东单公园扎马步练功。“父亲也要求我跟着练习。立好马步以后,双手平伸出去,下面悬上砖,从一块、两块开始,逐渐增多。当时我只觉得很辛苦,对于父亲的用意却并不理解,他也从来不解释什么。后来做起刀剑时,才逐渐明白,这是制作刀剑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因为经常要长时间骑在长凳上打磨刀剑,而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和耐心,同样重要的还有手上的力道。”衡起通说。
拒绝“洋妈”守护中国制造
1980年,衡连江从沙河刀剪总厂回到北京城,调到美术宝刀厂工作,这使他把压抑了几十年的热情都投入到刀剑制作上,周末也不休息。衡起通趁给父亲送饭的机会,观看父亲怎样干活怎样教徒弟。“父亲并不特意教我,我就想方设法和师兄们套话、聊天。这样渐渐悟出了一些门道。再跟父亲谈起时,父亲一听我说的还比较靠谱,这才愿意真正指点。”
1990年亚运会召开,衡连江看到做刀剑礼品的商机,开始恢复刀剑制作。1992年,衡起通正式接过父亲的衣钵,在东郊粮库一个小村子中租下五间房,雇了几个工人,建起了刀剑作坊,并且重新注册了消失了几十年的“宝刀衡”字号。
此外,从一开始,他就试着打破传统老字号坐等生意的经营模式,而是走出去,主动向武术爱好者推荐,或者请求商场代为销售。那时,衡起通每天骑着小三轮从东郊粮库拉两车货送给商场的专柜。没有资金,又申请不到贷款,遇到周转不灵的时候,就只好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包括妻子的首饰都拿到典当行抵押,等货卖出去再赎回来。
那时候他一边做刀一边抽空往国外跑,在美国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在美国20美元就可以注册一家公司,有人愿意出资一百万美元让他注册一个宝刀衡国际贸易公司,这样全家就可以搬到美国,他再回国开拓市场也比较容易。这很让衡起通动心。但回来跟父亲一说,他却坚决反对,警告衡起通“要是想给自己找一洋妈就永远不要回这个家”,因为这样注册的宝刀衡就不再是中国的品牌了。
衡起通回国后很茫然,梦想宝刀衡能像瑞士军刀那样,成为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作业的大工厂。父亲又说中国人的优势在于手工,用机器无法和国外竞争。1995年,他决定恢复传统工艺,1997年在河北三河市买地盖了厂房,2000年在新东安市场地下一层的老北京一条街开设起店铺,那里也是他曾祖父开设刀剑铺、“宝刀衡”首次走向民间的地方。(耿继秋 李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