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5.jpg.jpg
原标题:庚子劫后——1902年一个丹麦人镜头中的北京城
▲从景山万春亭北望寿皇殿、地安门遗址和鼓楼。蒂格森拍摄的这张照片十分珍贵,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安门被敌军炮火轰塌,仅存遗址。照片中,地安门内有四个大水潭。这里地势低洼,一到雨季就会形成水潭,直到民国初年改造后才彻底好转。
▲本图为上图的局部,当时地安门已荡然无存,只留下四个水潭。
▲1902年的永定门内大街,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远处的景山,照片右上角还能看到永定门内火车站。这里是北京中轴线的最南端,也是永定门内最早的影像之一。
清真普宁寺是乾隆皇帝为了方便容妃从西北带来的穆斯林家属进行礼拜而敕建的。清真普宁寺建于南海宝月楼对面。该寺建筑属阿拉伯风格,其中“帮克楼”为砖石结构。宝月楼在民国初期更名“新华门”,普宁寺与新华门遥遥相对,袁世凯“每于深夜在居仁堂府邸办公,时闻远处有高声诵经者,留意细聆其声发于南方。袁每闻此似歌非歌之悲壮音调毛发竖立,竟不寒而栗。”于是,派人将普宁寺拆毁。蒂格森拍摄的这张照片是“帮克楼”南面,可以看出当时它已经十分破败。
1902年1月7日,慈禧和光绪“两宫回銮”,蒂格森用相机记录下两宫仪仗通过大清门回宫时的影像。
北京贡院明远楼。北京贡院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是礼部会试的考场,也是顺天府乡试的考场。北京贡院中共有考棚9000多间,按《千字文》排布。蒂格森拍摄时除了贡院明远楼尚存,楼下的考棚大多已经损坏,照片中有株明朝栽的槐树,称文昌槐。
▲图为永定门内火车站。1900年以前永定门内地区没有火车通行。由于清廷的限制,英国人建造管理的“津芦铁路”终点站只能设在永定门外马家堡。庚子之变中,马家堡车站被焚毁,为了保证军需供给,英国人破开永定门西侧城墙修建铁路,终点设在天坛祈谷坛门。1902年英军撤离,把这段铁路的控制权转交给清廷。不久之后,清廷拆除永定门到天坛间的铁轨。蒂格森拍摄的是这段铁路拆除前的照片,远处还可以看到天坛祈谷坛门。
在即将开始的2018“华辰春拍”中,一本由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职员瓦德马尔·蒂格森(Valdemar Thygesen)拍摄收集的北京相册十分罕见。相册中有不少照片拍摄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北京城在庚子之变中惨遭破坏。据悉,相册中许多照片是首次面世。
1900年8月15日,经过两天的激战,八国联军攻下北京城。当天清晨,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将北京城留给了八国联军。古老的、端庄的北京城,在这次劫难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蹂躏和摧残。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就职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的丹麦人瓦德马尔·蒂格森来到北京。当时,北京城一片狼藉,整座城市都处在战争的阴霾中。地安门至西安门的房屋被焚毁殆尽,前门至东四牌楼也是满目荒凉。英国人将永定门西侧的城墙扒开,修建了铁路,以方便他们运输军用物资和劫掠的财物。铁路穿过城墙从先农坛东墙根横穿永定门内大街,最终抵达天坛祈谷坛门。天坛偏殿被英军改为磨坊;内务府大高殿的门座、殿宇亭座和门窗被法军拆毁;先后驻扎过俄军和英军的颐和园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洗劫。
擅长摄影的蒂格森,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北京城这段暗无天日的日子。在他的镜头下,贡院考棚损坏大半,乾隆皇帝敕建的清真普宁寺,几乎成为一片瓦砾,只有寺中“帮克楼”幸存。更令人惊奇的是,蒂格森在景山万春亭向北拍摄的照片中,北城主要建筑都在,地安门却荡然无存。这是人们第一次从影像资料中得到实证:庚子年后,地安门被破坏损毁。此前,官方文献中从未出现过地安门毁于庚子之变的记录。笔者反复查阅资料,仅在金启宗先生的著作《北京满族》里看到过一点信息:据曾经守卫地安门的金启宗外祖父勒贺回忆,日本兵用大炮将地安门轰塌。蒂格森拍摄的这张照片,清楚地呈现了被轰塌的地安门遗址,同时也佐证了金启宗先生的记录,为研究地安门的变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影像资料。
蒂格森留下的照片是劫后北京城最直观的历史记录,同时也是研究北京城市变迁,以及晚清政治、文化的珍贵资料。
本版文字/刘阳
本版图片/华辰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