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里的风筝

日期:2018-05-15 09:18    来源:京郊日报

分享:
字号:        

掌心里的风筝

 

张金龙制作出的微型风筝,比手掌还小。张立朝/摄

 

掌心里的风筝

 

做风筝骨架用的是竹条,要经过酒精灯加热,弯成合适的形状。张立朝/摄

 

掌心里的风筝

 

骨架绑扎成型后,张金龙要细致地量好每一处距离,确保骨架左右对称。张立朝/摄

 

掌心里的风筝

 

风筝制作完成后,张金龙第一个与老伴儿分享,他俩一起在室内试飞。张立朝/摄

 

掌心里的风筝

 

因为有绘画功底,张金龙画出的蝴蝶翼面惟妙惟肖。张立朝/摄

 

掌心里的风筝

 

张金龙钟情于微型风筝,珍藏了大大小小数百个。张立朝/摄

 

  风筝,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品。然而,如今市面上常见的风筝大多是工厂流水线生产出的用尼龙绸布、塑料骨架制成的。

 

  在房山区燕山地区富燕新村,73岁的张金龙仍坚持以竹条为骨、丝绢作衣、一丝白线手工制作传统风筝。相比于工厂生产出的风筝,小小的风筝在张金龙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灵性。

 

  张金龙的家中珍藏了数百个形态各异的风筝,有蝴蝶、枫叶、燕子等造型,惟妙惟肖,但无一例外全是比手掌还小的微型风筝,最小的长仅8厘米、宽仅4厘米。

 

  “别看它个头小,微型风筝才见手艺。”张金龙拿出一个黄色蝴蝶风筝,平放在掌心上,用手轻轻一抛,风筝便蹁跹起舞,在空中划出一个完美的弧线后,稳稳降落,宛若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令人不由赞叹其制作的精巧。

 

  张金龙从小学习书画,对传统民间艺术十分热爱。1957年,他跟随叔叔学习“魏氏风筝”的制作技艺,后又师从“曹氏风筝”传承人费宝龄先生。从跟着师傅学艺到自己收徒授艺,这小小的风筝,张金龙一爱就是61年。

 

  “现在有很多人放风筝,但是传统手工风筝已不多见了,最主要是因为传统手工风筝制作工艺很考验耐心。”张金龙一边制作着手中的风筝,一边讲起其中的门道:“传统的风筝工艺讲究‘扎、糊、绘、放’四种技艺。”

 

  做微型风筝,最难的就是骨架的烤制与绑扎。每次制作前,张金龙都会先在纸上画出风筝的设计草图。做骨架的材料用的是3年以上的毛竹,经过加工、修刮成竹条。然后根据设计造型,一根根用酒精灯烤制,使竹条弯曲成型。再用细纱线将其按照“十字相交法”“丁字相交法”“平行对接法”等绑扎好,一个蝴蝶风筝的骨架便出现在眼前。

 

  “白描绘出翼面形,层次分烘要鲜明;面色宜用罩染法,施彩忌浊贵鲜灵;提补修饰细装点,形神兼备尊上乘。”这是张金龙绘制翼面的口诀。他制作的风筝翼面都是在薄如蝉翼的丝绢上,用毛笔蘸着颜料一笔一笔细致勾勒出来的。蝴蝶风筝翅膀的颜色有深有浅,仿佛真蝴蝶在光线下反映出的色彩。最后,再用浆糊将绘制好的翼面与骨架裱糊起来。

 

  张金龙将裱糊好的蝴蝶风筝放在掌心上,阳光照在上面,蝴蝶风筝就像被赋予了生命,仿佛只要他的手一抖,蝴蝶就会翩翩飞舞起来。“不是每个品相俱佳的风筝都能飞起来,拴脚线这步同样重要。”张金龙说,在风筝纵向中轴骨条上拴一根线,一手向上提起风筝,若风筝能平衡地悬吊在空中,就找准了风筝的重心位置,也就是拴脚线时拉力中心的位置。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制作一个微型风筝,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张金龙说,制作风筝其实是一门大学问,看似简单,实则深奥得很,涉及力学、美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年事已高,张金龙眼见身边热衷于传统风筝的人越来越少,他十分担忧。于是,他经常带着风筝,和老伴儿去公园展示放飞。很多人见到精美的传统风筝,都追着问他这风筝是如何做的。“只有让更多的人喜欢和了解,才有可能传承。”

 

  只要有人喜欢,张金龙就毫无保留地把这项技艺倾囊相授。从1994年至今,他收了20多名徒弟,其中不少徒弟出师后还走进学校去教课,让更多人了解风筝制作技艺。张金龙还将自己掌握的风筝制作技艺全部记录下来,著成了一本《风筝技艺与诀窍》。

 

  小小风筝,在张金龙的掌心上成为了艺术。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一代又一代老手艺人们对传统的坚持与传承。每一个风筝,都是他潜心放飞的艺术。(褚英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