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家台村访古
燕家台村的过街楼 摄影:岳强
夏日的阳光下,燕家台村口广场及其周边的景物明媚可人,宛如一幅格调清新的山乡风情画。古朴的过街楼、村委会大院门楼上的黄色琉璃瓦、琉璃瓦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和群山的背景下,显得宁静而祥和。几个村民悠闲地坐在过街楼前,眯着眼睛,神态安详。
由市、区两级旅游部门制作的燕家台村介绍,写在一块竖立的木质展板上,有文字,有地图,还有一个副标题——京西龙脉。之所以打出“龙”的旗号,是因为东龙门涧和西龙门涧犹如两条游龙,在燕家台村前汇合,而燕家台村刚好坐落于两条山涧之间的台地上。那片台地原来叫二龙台,因燕姓人家最早在那里定居,后来改称燕家台。
燕家台村坐北朝南,古长城蜿蜒于村后北坡上。北坡上有个山口叫做老坡口子,地势险要,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对面山与山之间有一条宽约五米的深堑,堑上有桥,因桥奇窄,被称作“步桥”。燕家台四面环山,而且每一座山峰都有名号。东山古松茂盛,叫做“松树坡”。东北山巅像个酒篓,故称“酒篓坨”。西山有一个“校场地”,明末清初,官府曾在此设立衙门,并有官兵驻扎,所以叫“官山”。南山形似皇帝的玉玺,被称为“金镶玉玺大南坨”。东南面的三个山头远望有如笔架,故称“笔架山”。
东龙门涧和西龙门涧环抱中的燕家台,势如“二龙戏珠”,所以被视为风水宝地。据说,明朝的永乐皇帝看中了这里,欲选为皇陵。有人说燕家台谐音“晏驾台”,皇帝觉得不吉利,便打消了念头。
村边的龙门涧成了景区 摄影:岳强
过街楼成为地标性建筑
燕家台村隶属于门头沟区清水镇,环绕村庄的东龙门涧和西龙门涧在村前汇合后,流入清水河。位于古道十字路口的燕家台,向东直达天津关,往西可到犁元岭,南至斋堂,北通塞外。《析津志辑佚》记载:“龙门,在宛平县燕家台天津岭,上名九山,下有龙潭,祈雨必应。”乌龙峡尽头的黑龙潭,有一条八米高的瀑布隆隆作响,“未见瀑布倾,先闻其声鸣”。瀑布上面有一个长方形平台,被称作祭天台,是从前举行祈雨仪式的地方。
燕家台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人群聚居。1981年,曾在西龙门涧入口处出土百余枚商代贝币。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元代开始。村里的古庙通仙观,即建于元代,曾为白云观下院。如今古庙已不复存在,仅存两块庙碑。
通仙观俗称老君观,供奉太上老君。旧时的通仙观坐北朝南,红墙绿瓦,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道观。正殿高台上的老君神像高丈余,旁边有神童执旗打幡。台下是手持宝剑和大刀的四大天王,脚踩妖童,横眉怒目。大殿前,东、西两边各有一块石碑。通仙观拆除后,两块庙碑镶嵌在了过街楼券门两边的墙体中。那两块长方形汉白玉石碑,一块刻制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即1291年的《重修通仙观碑铭序》;另一块刻制于明代嘉靖九年,即1530年的《重修通仙观碑铭井序》。
过街楼券门上方是一间四角凉亭,门额上书“燕家台”三个金色大字。字已褪色,却愈发显得苍劲古朴。券门旁边一高一矮的两株塔松,与过街楼颜色斑驳的老墙相映成趣。
“这座过街楼保存得相当完好啊。”我望着红墙灰瓦、古色古香的建筑对一位老人说。
“那是仿古建筑。”老人漫不经心地回答。
他告诉我们,这座过街楼是1958年兴修水利时,为了美化村容村貌而修建的。过街楼是仿古建筑,但镶嵌在过街楼上的两块石碑却是货真价实的古庙遗存。据石碑记载,通仙观为“汉唐两代古迹”。相传,道教全真派祖师丘处机曾在燕家台村修行,并修建道观,通仙观与京城的白云观关系密切。后来,丘处机弟子蔡志仙接续营造,丘处机的另一位弟子尹志平还留下诗词多首。过街楼上的两块石碑,见证了燕家台村昔日道教文化的繁盛。
闲聊中,老人对我们说,古时候的燕家台寺庙众多,除了通仙观,还有山神庙、龙王庙、五道庙、娘娘庙等。仅山神庙就有多座,每个山口都有。旧时人们认为山神主管山中的豺狼虎豹,遂供奉山神画像,祈求山神保佑山林茂盛,人畜平安。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和四月初八,村民们都举行祭拜山神活动,形式很简单,“撮土为台,插草为香,叩头祭拜,祈求保佑。”如今,村域内的多数寺庙已不复存在。
赵永成家的老宅 摄影:岳强
老宅中的传奇人物
我们在燕家台村纵横交错的街巷里游走,一座又一座老宅关门闭户。街边一棵高大的核桃树遮天蔽日,苍老的树干裂开一条缝隙,一株碧绿的植物小心翼翼地从那里生长出来。我不知道这株植物的名字,但它的叶子与核桃树叶完全不同,显然不是核桃树长出的新芽。也许山风将一点土刮进了那条缝隙,然后,一只飞鸟把一粒种子遗落在了那里,土与种子的偶然相遇,在核桃树的老皮间成就了一丛新绿,世上的生命太神奇了。
京西多古村,比如爨底下村、灵水村、水峪村、三家店村、苇子水村等等,这些古村中,均保留有不少明清古宅,燕家台村也不例外。我们沿着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游走,两旁古宅较多,以四合院、小三合院为主。青堂瓦舍,建造精良,砖雕、石雕古朴别致。“倒品字”院、“三间吞廊式”民宅各具特色。无论是飞檐翘角的老宅,还是美观大方的新房,都注入了雅致、空灵、通透的元素。只是街巷狭窄,岔道众多。
我问一位迎面走来的老妇,主街在哪里?她指着脚下的石板路说,这就是。并且告诉我,这样的街道还有两条。我原来以为,一个拥有二百多户人家的古村落,应该有一条宽阔的主街道,但燕家台村没有。老妇称作主街的这条街,与我的想象相去甚远。当我们游走到燕家台村178号院时,院门虚掩,一条黄狗横卧在门槛边,似在假寐。我跺一下脚,试图吓跑它。它抬头看了一眼,没有理睬,又把头伏在前腿上,继续懒洋洋地假寐。门楼为清水脊,蝎子尾,墙体磨砖对缝,四级青石台阶。尽管院门已经十分陈旧,但不难看出,这里曾经是一个殷实人家。作家丁玲在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塑造了一位曾任游击队大队长的英雄人物——赵大栓,而赵大栓的原型为燕家台村的赵永成。我们面前的这座老宅,就是当年赵永成的家。在燕家台村现存的老宅中,赵永成的家并不特别引人注目,但终归是一座有故事的院落。
1938年9月,燕家台村党支部在老爷庙东禅堂成立。同年10月,抗日区政府宣布废除旧的燕家台村村政府,成立新的抗日村政府,赵永成担任村长。1941年初,以燕家台为中心的抗日游击区成立,赵永成被任命为游击队队长,主要进行锄奸反特活动。游击队规模不大,但十分精干,战斗力很强,使当地的汉奸特务闻风丧胆。在赵永成领导下,燕家台村还成立了儿童团和儿童歌咏宣传队,抗日宣传工作有声有色。
村东那块高达几十米的将军石旁边,有一个宽阔的平台。那里既是村民们消夏娱乐的活动场所,又是村里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六一”儿童节,小学生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聚集到平台上,听革命故事,缅怀革命先烈,发展少先队队员,欢度自己的节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燕家台村小学生,都曾在平台上听抗日英雄赵永成讲打仗的故事,那些打游击、锄汉奸、奇袭炮楼的战斗故事,曾经使他们热血沸腾。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年代,那一代人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他们崇拜英雄,将英雄人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在他们的心目中,赵永成是一个传奇人物。(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