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渊源:
跑竹马在全国统称“竹马舞”,“竹马舞”是春节期间民间的一种花会形式,多在元宵节前后表演。跑竹马的历史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跑竹马,又称“竹马灯”,来源于唐代“马阵”,此后在宋代、明代史料中均有记载。永宁镇南关村的跑竹马,据考证已有570年历史,是明朝初年随着山西洪桐县的移民搬迁至此而带来,有了永宁城就有了南关村,有了南关村就有了南关竹马。
永宁镇南关村的跑竹马演绎的是大汉朝《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团结,不顾个人安危,放弃了宫廷里的安逸舒适的生活,远嫁到匈奴去,一度被传为佳话,她的英雄事迹一直流传至今。此项传统花会表演曲目道具逼真,场面恢弘,演员的技艺高超熟练,表演生动活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二、特色:
表演竹马的演员多达18人,各有人物特色,场面恢宏,壮观。按其出场的队列排列为:头马为,头带黄巾帽,身着汉服,手执马鞭的带跑人,后边是两个人着汉室官服,腰带佩刀的护卫,接着是身披红斗篷,头戴雉鸡翎凤冠手执马鞭的王昭君,后跟着两个青衣打扮的丫环。再后,是一个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袍,腰系玉带如“天官”打扮的送亲官。后边跟着六个身着汉装的兵丁。最后是,两名头戴红缨帽,身着匈奴服,骑着拐骆驼,手拿马鞭的匈奴迎亲的。
跑竹马主要以丰富多彩的队列变化为表演形式,表演过程中主要有“里罗成”,“外罗成”、“八卦蹿顶”、“八个葫芦”、“六个葫芦”、“五个葫芦”、“大十字”、“扎篱笆”、“勾担环”等花样套路。在结束前圆场时,还有“龙摆尾”、“雁并翅”等套路,整个表演起来,变化无穷。特别是晚上表演者手持灯笼,表演起来犹如灯笼在波浪中一样,上下沉浮左右摆动扣人心弦。
为竹马伴奏的乐器有:大鼓,钹,铙,锣,云锣,胡板。乐曲有:《将军令》、《得胜令》、和《打马》等。音乐雄浑,宏亮,夹杂着胡板敲打出的有节奏的“马蹄声”,充分表现出了浓厚的北方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
表演用的竹马均为村里的老手艺人亲手轧制。用竹篾轧出马的形状,外面用布、纸,一层间隔一层裱糊好,再绘画出马的色彩和嘴巴眼睛等主要部位,然后再配上马耳、马鬃和马尾,最后在马的下部袋上布行头,画上马腿。一只新制作的饿竹马净重大约有3—4公斤左右。
三、传承:
延庆南关竹马传承广泛,近百年来,许许多多的热爱跑竹马的人参与到竹马的传承中来。
1.(约清朝时)有:沈继增;
2.民国时期,有:陈富,沈贵儒,沈富儒,刘俊,刘凯,沈恩奎,沈恩唤,陈恩喜,陈恩发,陈恩明,刘生,沈俊,陈永和,陈永祥,吴桂荣,吴玉璞。
3.建国后,有:沈勇,沈满,沈迎,田尚宽,魏成香,魏景秀,吴会有,田尚明,刘茂,程启,田淑芬,陈桂华,吴玉娥,刘存,宋宗有,刘玉川等。
4.90年代有:田振广,刘玉忠,吴胜平,吴胜军,吴胜利,高秋菊,徐长勇,许立智,许立明,田成科,巴春江,李铁锁。
其中,沈迎、刘玉川二人为永宁南关竹马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四、文化:
南关竹马表演从清代慈禧太后时期的祝寿表演到近些年每年延庆元宵节花会展演活动上不可缺少的节目,是迄今为止还活跃在重大活动舞台上的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南关竹马既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表演程式,又保留了传统的竹马制作工艺,对于人类学、民俗学等学术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2005年,北京历史博物馆派专人来南关对“竹马”进行调研,并仿制了“竹马”,服装,道具在博物馆里展出。2006年3月份,北京历史博物馆又请求,送去了一个“竹马”和一个“骆驼”,均在馆里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