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火勺制作技艺

日期:2024-07-22 15:13    来源:延庆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分享:
字号:        

  明代前,延庆地区战事频繁,建置纷杂,社会不稳定,人口经常流动。明永乐十一年(1413 年),明成祖朱棣下诏,迁大批山西人开发延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延庆得到较长时期的稳定,促进了农业发展和集市贸易活跃。明代延庆地区的小麦是仅次于谷子的主要作物,产量达到粮食总产的30%左右,面粉加工的原料充裕,火勺就应运而生了。明代的商家之所以把肉夹馍改造成火勺,是因为火勺比肉夹馍便宜很多,非常适合经济条件刚刚好转的延庆人消费。隆庆二年(1568 年),明廷特召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练兵事,曾率兵守卫居庸关、八达岭长城一带。据说他发现了延庆火勺,因为延庆火勺是烤熟的,凉吃不变味;同时,火勺儿皮儿薄水份少,瓤儿是咸的,不易变质;皮烤的焦,装入布兜不油兜儿,每次训练或出征,戚继光都用火勺做军人的干粮。据此推判,延庆火勺至少有 500 年以上的历史。

延庆火勺制作技艺

  在清末民初,打火勺是一个行业,有着极为严格的规矩,要想学习这门技术,是要经人介绍,带上礼物,拜师学艺的。延庆打火勺的都有师傅,有的还不止一个。在今天,延庆区的火勺遍布城乡的大街小巷,就拿延庆城区来说,每个居民楼住宅小区都有一摊打火勺的,甚至好几摊子,分布之广泛,生意之兴盛,是其他任何小吃无法相比的。延庆的火勺在饼类中独树一帜,是半发酵,先烙后烤,用天然的火炉烘烤。刚出炉的火勺,色泽微黄而光亮,里面膨胀的热气将火勺皮儿撑起来,像个圆嘭嘭的香包。用手轻轻一捏,火勺就会从边上裂开,就会看到中间一层鲜灵灵的瓤儿,有一股椒盐的香味儿。那瓤儿和皮若即若离,轻轻一甩就会和皮儿分离出来。手艺好的白炉匠打的火勺,100 个像一个,大小、成色、口感和味道都一样。打出的火勺外酥里嫩,皮脆瓤香。

延庆火勺制作技艺

  延庆火勺,是时代变迁、移民迁徙,以及延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延庆人的创造精神等众多因素孕育出来的产物,这项技艺,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质,同时也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