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稻

日期:2022-08-22 18:23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分享:
字号:        
  • 封面
  • 封面

  《红楼梦》里说它稀罕物,是贾母都舍不得吃的御田胭脂米。京西稻,康熙皇帝南巡时带回的稻种,在中南海丰泽园试种时发现和培育的品种,名副其实的“生而不同”。据记载,该品种抗寒能力强,比一般稻子成熟早,米色微红,气香味腴。

  康熙培育的御稻现已失传,但他命画师绘制的浸种、耕、布秧、耘、灌溉等京西稻从种植到收获的23项技术标准全部保存了下来。乾隆时期,开始大力推广紫金箍、大粒紫金箍,这个品类比胭脂稻品质更好,成为京西稻的主打品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

  一粒种子冲破自然因素、时间界限,几百年后依然绽放生机绝非易事。北京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水稻育种专家李增高,1961年毕业分配到海淀,进行水稻研究。他曾以京西稻为母本,培育出“京糯1号”、“京糯3号”,促进了中国江米自给自足的局面。为了保持京西稻种最初的模样,李增高和同事们采集不同品类的种子放在一起种植,对每个品种的株高、穗部形状、每穗结实粒数量、抗倒伏能力强弱进行观察鉴定,提取优质基因对京西稻进行提纯复壮,在他和他的同事手里,京西稻几经换代。

  李增高介绍说,在清代时期,主要种御稻、紫金箍、大粒紫金箍;在民国年间,除了御稻、紫金箍继续种植之外,还有大白芒、 大红芒、小红芒这些品种都是当时京西稻的主要种植品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进行种植了银坊、水原300粒、中作93、越富、津稻305、上香1号等品种,一个比一个产量高。

  如今,京西稻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像李增高一样的守稻人在与时间赛跑,是他们把皇城根下的味道封存在种质库里,那些“生命密码”为京西稻百年后绽放生机,播下了一份希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