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的是无穷韵味,凝聚起万千祝福。
张晓林是第三代京派剪纸传人。他从六岁就开始剪纸,至今已经剪了六十年了,剪过的作品和教过的学生都不计其数。说起这门手艺,还要从他的姥姥说起。“我的姥姥把这门手艺传给了我的妈妈,我妈妈怕这门祖传的技艺失传,于是就传给了我。”
在张晓林的家里,到处都能看到剪纸作品,有卡梅隆的电影女主角阿丽塔,有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还有上百种剪纸作品,题材丰富,样式多样,可谓是古今中外无不涉猎。而说到他最得意的作品,还是在2000年,为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创作的《奥运之光照中华》,这件面积90平米,直径10.68米的作品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剪纸,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张晓林的这件作品被存放在中国体育博物馆。
“我就住一间平房,这一张纸它的长度是一米一,宽度是八十公分,一百四十张纸,要需要粘一韭菜叶宽,粘出来不能有皱褶”,张晓林回忆说,当时没学过一天粘裱的她和老伴儿一起,硬是把这个作品两张一对粘成七十张,然后扛着这七十张作品,来到离我家比较近的一个建材城,在建材城的一个大厅里完成了《奥运之光照中华》。这样精美细致的作品,就是一把非常普通的剪刀剪出来的,为了让剪刀足够锋利,张晓林的磨刀石被磨得越来越薄,甚至都被磨断了。
常有人问张晓林,需要多久才能学会剪纸呢?张晓林总是笑着回答到,一小时就能学会,但要剪好你得用一辈子。张晓林如是说,也如是做了,在经年累月的创作中,他从不自满,不断挑战自我,超越从前,用他的话说,就是“艺无止境”。
京派剪纸有两大特点,第一必须铰什么像什么,栩栩如生,第二,必须有吉祥寓意。在张晓林的作品中,几乎每件都可见吉祥、祝福的寓意,通过谐音、走向、形状等等形式,将祝福暗藏于作品中。
如今,年过花甲的张晓林,穿梭忙碌于各所学校之中,“我作为一个京派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个剪纸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他说,要把这门陪伴了他一生的手艺毫无保留的传承下去。
不同于陷入传承困境的手艺人,张晓林早已为自己的传承之路打好了基础,女儿已申报剪纸张第四代传承人,而作为第五代传承人预备役的外孙女,也已将剪纸纳入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一张纸、一把剪,剪出的是似水流年,是技艺传承,更是迎福纳祥的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