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跟我玩,踢球打杆逛匣儿”,踢石球(蹴球)是一项古老的民间游戏。金元后不仅流行于黄河流域,而且在北京民间也是颇为盛行,带着时间的沉淀衍变出踢土球、铁球、瓦球、胡桃等,首要精髓在乐,其次为踢。输赢法则也演绎着生物进化论的极简性“踢中为赢,不中便输”。
踢石球具有健身、娱乐、教育、表演、竞赛等五大功能,踢这个球,体态讲究佛系式“雅”,技巧一流之基在于“搓”,反复摩擦中体验着石球流窜于脚掌的感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谐的主题。
踢石球传承人张丽丽1998年在老师王蕾带领下,开始接触这个项目。“为了将这项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北体大统战部王蕾老师和科研处,组织了相关专家,对这个项目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挖掘整理”, 张丽丽介绍说,她们还出版了一本《蹴球运动》,是北体大民族传统体育系列教材之一,主要详细介绍了踢石球的这个历史发展、技术战术等,让踢石球传承有了纸质记载。经过反复比赛演练,不断完善规则,现在踢石球已经以竞技的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了推广,也成为全国范围内最受欢迎的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古老的踢石球获得新生。
攻守有术,决一雌雄。姿势要稳,瞄球要准,出球要控制力度。石球虽小,愣是在踢出瞬间,将人的精气神高度拴紧,在北京体育大学一处10米*10米的小场地里,张丽丽和学生们紧张而有序地训练着。竞技特色让踢石球在北体大产生质变的火花。十年36块金牌,是北体大在民族运动会踢石球项目上大放异彩的佐证。
韩峰,是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2004级1班的学生,练蹴球4年。2009年,回到了内蒙古通辽市第五中学,担任体育教师,将踢石球技艺带到了家乡。他的学生陈俊茂,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专业,也选修了蹴球课程,并且入选校蹴球队……近些年,踢石球项目通过北体大学生为载体的硬核推广模式。
从“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自发性组织到专业性竞技注入,让踢石球在全国各个民族异彩纷呈。传播、实践、推广,成了石球和传承人之间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