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叉

日期:2022-08-22 17:18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分享:
字号:        

  飞叉,由古代的鱼叉演变而来。是十三堂花会打头的第一档,有打开神道,祈福迎祥之意,称为“开路”。飞叉表演的技巧性很高,表演者不能用手握叉,要任凭它自由地在臂、腿、背上转圈翻滚,需要极精巧地控制全身肌肉的一张一弛,全凭体感来调整飞叉的重心和速度,让它精准地完成起、落、转、合的过程。个中高手,还可以玩出花样:立掌花,大背剑,云里翻,观者无不惊叹!

  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叉传承人李学军说:“一把好飞叉,就跟一个健康的人一样。叉头要正,腰杆不折不弯。要有韧性;叉铂亮堂,结实。转起来得是笔直的,不偏不斜!”

  练叉,最重要的是手眼身法步,粘连绵长!人随叉走,叉随人转!叉不离人,人不离叉;一旦要是离手,就得让它有彩儿!

  在现场观看飞叉表演,绝对是令人血脉喷张的刺激体验!环佩玎珰铮铮作响,混杂着飞叉划破长空的凌厉呼啸,五尺钢叉忽而翻滚,忽而腾挪,出其不意,气贯长虹!让你的心随着飞叉的起伏而跌宕,跟着叉头反射的光芒热血沸腾。

  越好看的把式,练起来危险系数越高,训练难度越大。就算是有武术功底的人,也要花不少功夫与飞叉磨合,必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高强度练习,才能达到人叉合一的最高境界,需要很强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下去。

  用李学军的话说,人活这一辈子,得像一把上好的飞叉一样,有铮铮铁骨的硬气,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面对挑战的气魄!有超越自我的力量和决心!这是飞叉精神,也是华夏五千年文明传承至今的风骨!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