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艺斋雕版刷印

日期:2023-03-23 16:04    来源:大兴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分享:
字号:        

  雕版刷印是中国历史上书籍的主要印刷方式之一,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在大兴区采育镇韩营村,古老的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从历史中走来,传承至今。

华艺斋雕版刷印

华艺斋雕版刷印

  韩营村地处大兴最南端,北京华艺斋古籍印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厂区是一个大院,简朴宽敞的车间,没有现代印刷厂里大型的印刷机和装订机,见到的是一块块铭刻着历史印记的木制雕版,一摞摞素白细密的宣纸,书架上成册、成套的线装书。在这里,仿佛乘着时光机回到历史中的古籍印制工坊,从这里"走"出去的古籍全部是工人纯手工刷印、线装成册的。这家京郊印刷厂看似平常,却逸散着古籍雕版刷印的墨香,再造着这门古老技艺的辉煌。北京华艺斋古籍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第四代非遗传承人任宝全热情地介绍了他们的主营业务,听他讲述,让人越发地感受到这项古老技艺在当今为国争光以及在国际交流中的荣耀。

第一代传承人董金榜及其家人照片

华艺斋雕版刷印

  1991年,"华艺斋"承接国家图书馆项目刷印制作的乾隆版《大藏经》,曾作为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出访泰国的国礼。200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时,赠送给法国总理希拉克的《赵氏孤儿》中法语译本礼品书,是由华艺斋制作的。2004年,华艺斋历时3年为故宫博物院整理并刷印了乾隆版《满文大藏经》,印书成册后,被故宫博物院所收藏。2015年习总书记在澳门大学考察时,向学校赠送了华艺斋承接国家图书项目馆制作的《永乐大典》重印本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华艺斋雕版刷印

华艺斋雕版刷印

  2021年9月18日获批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至今,还承接着全国许多大型图书馆、博物馆的线装古籍刷印、装订业务。《永乐大典》《乾隆版大藏经》《敦煌遗书》《四库全书目录》《十竹斋笺谱》《中华再造善本》《鸿雪因缘图记》……一本本古籍界响当当的名字都曾经在这里得到"重生"。用任宝全的话说:"全国60%至70%的古籍雕版都来过这儿。"

  雕版刷印技术大约发明于公元7世纪,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引以为傲的辉煌阶段,宋版书曾经被史学家称为"一页千金"。我国雕版刷印的《陀罗尼经》刻印于704至751年之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刷印品。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唐咸通九年(868年)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经》,是我国最完整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刷印品,此件印品雕版刻制精美、刀法纯熟,墨色浓厚匀称,图文浑朴凝重、清晰鲜明,表明我国雕版刷印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进入9世纪后,我国雕版刷印技术得到普遍使用。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有记载表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130册。在宋代,雕版刷印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高度,技术臻于完善,发明了活字印刷,但雕版印刷并没有被活字印刷完全替代,在古代中国印刷业中仍占据重要的地位,尤以浙江省杭州、福建省建阳、四川省成都刻印质量都很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时22年,计1076部、5048卷,有雕版达13万块之多,是早期刷印史上最大的一部书。元、明、清三代基本传承了宋代雕版刷印技术,从事刻印书籍的不仅有各级官府,还有书院、书坊和个人,刻印书籍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北京华艺斋古籍印务有限责任公司任宝全所传承的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其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福润堂。福润堂开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掌柜王福田是河北束鹿人,开业之初业务大多只为清宫大内做相关书籍事务,1907年,董金榜到北京进福润堂旧书铺做学徒,被认定为这一技艺的第一代主要传承人。

第三代传承人任志向全国记者介绍大藏经(拍摄时间:1988年 地点:北京华艺斋古籍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拍摄者:任宝全 内容:第三代传承人任志向全国记者介绍大藏经

三代传人任志向全国记者介绍龙藏经刷版(拍摄时间:1989年 地点:北京华艺斋古籍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拍摄者:任宝全 内容:三代传人任志向全国记者介绍龙藏经刷版

三代传人任志向文物出版社社长王代文(左五)介绍龙藏经刷版(拍摄时间:1987年 地点:北京华艺斋古籍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拍摄者:任宝全 内容:三代传人任志向文物出版社社长王代文(左五)介绍龙藏经刷版

  古籍,不仅是供人们阅读的书籍,也是可以收藏的艺术品和赠送友人的礼品,因此各项工艺十分讲究。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中国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的中国文化工艺。至少要经过书写、雕刻、印刷、折页、配页、齐栏、裁切、包角、钉线、上皮、上签等20道多道工序。雕版刷印及线装新印古籍装订技艺需要的工具有毛笔、鬃刷、砚台、墨汁、毡板、雕版、纸捻、剪刀、折板等工具,雕版刷印刻本的样式主要采用卷子式、精折式、蝴蝶装、金镶玉和方册本等样式。

  当今,雕版刷印和线装古籍装订除了第一道书写的工序能够被电脑印刷等现代技术替代外,其他的工序都需要人手工进行,这个手工活看上去简单,实则在工艺技术上却很复杂。在纸上写出版样行话叫写版,写版之后要校正,核对书写中有没有错误,确认没有问题后就要进行反拓了。

  由"华艺斋"雕版刷印的书籍还有《永乐大典》《大藏经》《敦煌遗书》《样式雷图档》等20余种。每年以传统手法创作出10余种印版。除自有华艺斋非遗展厅500平方米外,近年来还参加北京文博会、进社区等展示活动100余次。

2019年北京文博会

大兴七十周年成果展,非遗体验活动

  任宝全说,其实现在他们中能够单独雕刻雕版的工匠已经寥寥无几,有这门手艺的也因为没有"活儿"只能为古雕版修修补补。现在,雕版刷印已经走进学校课堂,2014年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任保全和老工匠们开始走进特色学校北印附小,为学生讲解这项古老的技艺,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任宝全正在谋划着建设自己的雕版印刷博物馆--华艺斋中华爱印书院。"我自己有2万多块雕版,雕版的价值在于它的文化传播功能,如果不能传播文化,那只是一堆刻字的木板,虽得到精心保护,终究会腐化消失。只有把它们使用起来,刷印出书籍,才能体现其价值。"任宝全说,他计划中的雕版印刷博物馆,将展示雕版印刷的全过程,而且让参观者可以参与到印刷过程中。"我正在收集雕版印刷要用到的梨木板,把老匠人请回来,将雕版印刷变成一种文化创意产业,让人们真实的体验雕版印刷技艺,将这份中国的文化瑰宝传播开来。"将雕版刷印及线装书装帧技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是任保全的心愿,也是众望所归。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