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门街道舞蹈队焦阿姨的家离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简称:27院儿)只有30米左右,在内务部街上住了几十年的她在以前从来没有进过这个小院儿,“以前这里是东城区工商联的办公场所,感觉和我们有距离,自从这群年轻人来了之后,这里成了我们不少居民除了家以外,最常来的地方!”
空间活化是朝阳门地区街区更新的“引擎”和“催化剂”。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表示,“近年来,通过挖掘可利用空间资源,升级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等有效措施,朝阳门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便利程度得到了普遍提升。公共文化生活大大丰富。”作为空间活化的典型范例,27院儿,即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是一个集公共艺术、社区营造、公共文化研究、社会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文化中心。
作为北京ONE艺术创意团队做为27院儿的运营方负责人,牛瑞雪发挥年轻海归团队的动能,形式上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面向居民和公众的集艺术活动、文化挖掘、生活方式、公共教育、美学培养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社区文化中心,而核心则是将“艺术社区(community-based art)”理论转换为公共文化升级探索、老旧城区更新改造和社会治理和谐向好的实践行动的试验场。
秉承这种全新的社区营造理念,以丰富多元的内容与灵活多变的空间整合,通过“文化磁石”的吸引力,进行在地活化和可持续探索,为社区居民乃至全城的文艺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分享交流、寓教于乐的空间和平台。馆内每周开展的公共主题活动至少四场,涵盖戏剧、美术、亲子教育、舞蹈、建筑、艺术展览、文学、沙龙、工作坊、生活美学等。2016年9月至今,培育300多个文化项目,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300余场,服务人群超过9万人次。其中年轻人重新回归社区文化活动,参与占比超过55%;在地居民参与度逐年增长,目前已占参与人数的62%,满意度高达85%以上。
其中,不少项目都实实在在获得了在地居民的认可。比如连续两年的公共艺术项目《当我像你一样》,由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联合内务社区居委会共同发起,项目中,15位在地老人与15位公开招募的年轻人进行配对,通过“约会”的形式走进彼此的生活,破冰交流,再通过一系列有趣互动极具体验感的形式,将社会议题回归每个人的切身真实体验当中,启发社会上更广泛的人群对于老年人群体话语权与生活状态,老龄社会下年轻一代的未来等系列社会议题的认知与思考。参与了2018年《当我1.0》的独立影像创作者凉度,当时配对了太平鼓传人李老师,不止一次说道,“感谢你们,让我从此在世上多了一个亲人!“而2019年《当我2.0》的参与者中更是有两位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留学生,阿富汗小伙儿扎满和科摩罗男孩布汉尼。
此外,27院非常重视“在地“内容的挖掘与深耕,角度多元而丰富:有专项以”内务老人“为群像的艺术项目《老好使》,以点见面,从采访老人的人生故事和采购经验,开发了”老好使SHOP“和”老好使Zine“,在一间杂货铺、一系列老人专属活动和一本杂志中深度探讨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有激活老年人与年轻人轻松社交与家园精神的复古主题日活动“北平派对“,集合了沙龙、展览、工作坊、市集、音乐与舞蹈,在活动现场,常常可见身着西装旗袍的在地居民,与特意赶来的年轻人交流、共舞;有为内务社区特别策划的特色党建品牌《暖巷近邻,内诚务实》,通过《红集》、《我与新中国同岁》、《慰老缝纫编织小组》和《与国同梦戏剧宣传队》等一系列创意内容为基层党的知识学习推广、党群关系融洽和谐获得了积极效果。
多年的实践中,27院儿的运营团队始终坚持着研究与实践双行的工作方法,积极联动国内外各种学术、创意与内容资源,把好项目带进社区拓宽在地居民视野,把年轻人带回社区带动老年人参与度;与在地政府紧密合作,基于在地需求策划形式新颖的活动,扩大服务面,精准回应文化需求;通过发起各种强公共性与高参与性的艺术项目为参与人群提供相遇、交流和共创的平台,形成新的关系连接。
同时,不仅在活动内容上有实行优质资源引入与在地内容挖掘相配合,27院儿在文化空间活化和可持续的路径上不断探索可能性,并取得了积极效果。以朝阳门街道为例,一个以民生为主要核心的小型街道,如何打造专属自身的特色建设成为了27院儿团队的专项课题。以战略布局出发,选择北京国际设计周作为抓手平台,结合每年街道的日常工作推进,逐年深入解析“社区”这一话题。2016年的《朝阳门社区营造计划》率先提出社造需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始关注“在地”与“人群”;
27院儿-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通过一个空间为支点,撬动了整个区域的邻里关系恢复、社会和谐稳定、街区更新推进、以及可持续社区发展等方面。如此一来,他们所激发的基层活力与社会创生,都展示出社区发展巨大的潜在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