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位于东城区中东部,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东邻建国门南大街,西靠北京站街,南临北京站东街,北依建国门内大街。
古天文台早在金代就已出现,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附近建有司天台,后毁于战乱。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紫禁城内西侧建立宫廷观象台。明正统四年至七年(1439—1442年)间建观星台,这就是现在建国门古观象台的前身。台上放置大型铜制浑仪、简仪、浑象仪等。清代仍在此设台,并改称观象台,隶属钦天监。辛亥革命后,观象台改为中央观象台,隶属教育部,民国18年(1929年)改称国立天文陈列馆,只做气象工作,结束了近500年的连续天文观测活动。1956年辟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
古观象台距今已有540余年的历史,总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总高14米,东西长约24米,南北宽20余米。现台上南、西、北三面陈列着大型铜制仪器,有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纬仪等八件清制古天文仪器。台下西侧建有一四合院,内为紫微殿、滴漏堂、晷影堂。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古观象台上的仪器也被洗劫一空,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黄道经纬仪、象限仪和明制简仪被掠到法国驻华使馆,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才归还。地平经仪、天体仪、纪限仪和明制浑仪被劫到德国柏林波茨坦离宫,1921年才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运回北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天文工作者为保护这些古代天文仪器,于1933年将明制的浑仪、简仪、漏壶、圭表等迁至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古观象台从明正统七年(1442年)到民国18年(1929年)连续观测近500年,积累了大量的天文科学资料,为人类的天文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观象台不仅进行天文观测,同时还进行气象观测,至今仍保存着清雍正二年(1724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180年间的气象资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气象观测记录。
1949年后,政府对古观象台进行了多次修缮。1979年大雨,古观象台的东半部出现坍方,国家投资进行大规模修整,并将台内掏空,辟为两层展厅。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对外开放,长年供游人参观。
地址:东城区建国门东裱褙胡同2号(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
交通方式:地铁1号线、2号线建国门站
古台开放时间:9:00-16:30(16:00停止入馆,周一、周二例行闭馆)
票价:全价票20元
【下列人群可凭有效证件预约免费票:未成年人(不满18周岁)、60周岁(含)以上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宗教人士、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会员及北京市A级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监督员;
2、全国(含港澳台地区)医务工作者,凭有效证件(医师证、护士证或与医务工作相关的其他资格证件),可至古观象台售票处办理免门票入馆手续。面向全国医务工作者本人及随行的一名家属,自疫情结束开馆之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
3、下列人群可凭有效证件享受优惠票价:全日制大学本科在读学生,可凭有效证件预约购买成半票;
请携带有效证件,检票时备查。
4、持《北京博物馆通票》人群可在通票有效期内,预约规定人次的古台免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