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京“顽主”的雕刻人生

日期:2017-02-16 09:5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
字号:        

  原标题:带二维码的年画 一个北京“顽主”的雕刻人生

  张阔不喜欢别人给他贴上“传统文化的拯救者”之类的标签,他觉得这种说法有些拔高,因为选择做手工木版年画是他与自己较劲。

  北京杨梅竹斜街紧邻大栅栏和琉璃厂,是北京文艺圈儿一条有名的胡同。近年来,胡同里开了不少文艺气质爆棚、颇具设计感的工坊、客栈、咖啡屋。张阔的年画工作室也租在这里,却不临街、没招牌,低调的像寻常人家,只有门上手写的对联和福字与众不同。

  之所以选择“隐于市”,张阔说,工作室是用来干活的,不需要招揽游客,也免得打扰街坊。

  老北京年画从头开始学起

  年画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欢度春节的必备品。随着近几十年城镇化快速推进,年画,尤其是木版年画,几乎绝迹。为此,政府不断加大对木版年画的保护力度,杨柳青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等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张阔今年58岁,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他所钻研的也是老北京的年画。老北京年画默默无闻,特色是各行各业祭拜祖师爷用的神像纸马,普通人接触得不多。

  十几年前,张阔到河南和陕西等地旅游,聊起当地年画,惊奇地发现没有人知道北京有自己的年画。他不甘心,于是就跟自己较上了劲,从头学起。

  年轻时的张阔在公路局当司机,业余喜欢做木匠活儿,跟街坊的老师傅学了不少,也曾经自己动手做过家具。时隔几十年,他下定决心钻研北京年画,把饭馆的生意交给家人,又去请教木匠老师傅、泡图书馆查资料,捡起木工手艺。从绘制图样、加工木料、刻版到印刷,木版年画制作工序复杂、耗时费力。他没有帮手,需要一个人全部学会。

  社会在发展 年画也会改变

  现在市面销售的年画大多是机器印刷的,设计精美而且成本低。张阔手工印制的木版年画,如果卖得好,也只能大致赚回工作室的房租。张阔说,机器流水线是进步的产物,他不排斥新技术。至于老北京手工木版年画的技术能不能传承下去,他也并不着急。“如果这门手艺失落了,也是发展的规律。新的价值观和居住形式的变化下,年画也会改变。”张阔说。

  看似无所求,张阔其实想做两件事,一是把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样式按照传统工艺“复刻”出来;此外,他还希望加入一些现代流行元素,让更多人对木版年画感兴趣。

  梨木印章还原二维码

  近几年,张阔陆续做出了融入“二次元”元素的多幅生肖年画,在庙会上备受好评。他还多次受邀走进校园,给中小学生讲解木版年画。

  有朋友给他出主意,请他把《指环王》里的中土世界地图制成木版画,说一定会火。他以手艺不到家,还没有满意的作品为由拒绝了。但有一个设计是他引以为豪的——二维码印章。小巧的梨木印章精确还原了二维码,盖在印好的年画上,能吸引很多年轻人来扫一扫,关注他的年画微信公众号。

  收到成效后,张阔说想试试到底能把手艺钻研到什么程度。除了进一步创新年画题材,他今后还准备挑战“拱花”,但这项传说中的工艺无处可学,他已经下决心自己钻研。“之所以这么投入,是为了在境界上磨练自己,看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把一件事情做成。人这一生总该做成一件事情。”张阔说。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