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4818号(文体宣传类436号)提案答复的函

日期:2024-12-31 09:08    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分享:
字号:        

  经认真研究,现就《关于整体建设“宜居、宜游”中轴打造中轴线国际新名片的提案》答复如下:

  一、关于“对中轴线文旅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打造‘乐游中轴’,提升中轴线整体认知度”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北京中轴线相关文旅资源的挖掘,积极探索文旅资源转化,系统开发设计中轴线文旅产品,提升民众认知度和参与度,更好地推动中轴线价值阐释及展示传播。

  一是推动中轴线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持续打造“漫步北京” 品牌,相继推出春节、二十四节气、阅读、电影、艺术等15条涉及中轴线主题的线路,并重点打造“最美中轴 品味古今”的中轴线骑行线路,实现在中轴线沿线景点的文化探访之旅。在中轴线前门大街南口和北口分别设置两个游客服务中心,完成编制中轴线旅游咨询服务内容体系、设施体系策划方案,基本构建完成中轴线游客服务系统。持续发挥“我在中轴修文物”“白塔夜话”等老城保护品牌效应,彰显中轴文物建筑独特魅力,进一步梳理中轴线历史文脉,对文旅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与开发。组织“大都工匠”“中轴线口述史”等中轴线主题文化活动,通过多元化方式传播中轴文化价值。围绕中轴线打造了“唱响中轴”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和“古建音乐季”文化艺术品牌,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和专业的文化艺术演出力量,进一步扩大北京中轴线的影响力。

  二是利用数字手段提升中轴线宣传能力。完成中轴线遗产点高清测绘扫描,利用腾讯大数据及数字孪生技术,全景呈现中轴线700多年历史沿革,首创4D时空大数据互动体验,利用游戏技术打造中轴线全真世界,在寓教于乐中完成中轴文化大众普及。利用“云上中轴小程序”中的“数字中轴·小宇宙”板块,对7.8公里中轴线核心遗产区进行了精细还原再现,为公众提供沉浸式互动体验,了解北京中轴线及各遗产点发展与变迁历史。以科技手段推进“文物可阅读”,加强文脉梳理,以河图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主要手段,以中轴线上遗产点为载体,推出“万象中轴”AR数字体验项目,复现中轴线重要点位的历史场景,让受众更加直观、具体感知中轴线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

  三是持续举办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大赛由我市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物局、申遗办主办,已成功举办3年。2024届大赛专门新设“乐游中轴赛道”,面向公众征集北京中轴线文化主题的优质游径方案,同时遴选一批对中轴线文化了解、可应用多语种的专业导游及讲解人员,更好传播中轴文化,进一步助力提升国内外公众对于北京中轴线的认知度。

  四是着力推进中轴线主题的重大题材、重大主题舞台艺术创作。2022年,我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了《关于推动重大主题艺术创作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的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已有市文联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制作的原创舞剧《巍巍正阳》、北京民族乐团推出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北京京剧院创作的新编京剧《大刀王五》、北京九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话剧《钟鼓楼》等多项成果。北方昆曲剧院围绕“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加强运营,发挥中轴线文化功能,打造“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会馆演艺新空间。编辑出版北京中轴线主题丛书,讲好中轴线故事,实现文旅融合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二、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打造‘宜居中轴’,提升中轴线整体保护的公众参与度”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持续构建和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加强对中轴线的保护传承和宣传推广,同时,还对周边街区积极开展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工作,进一步改善中轴线沿线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一是制定出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编制《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明确了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要求,系统完整保留城市历史格局,传承中国传统规划理念和营建智慧,实现了见证700年城市建设发展的中轴线以及老城“凸”字形格局的整体保护。

  二是落实北京城市总规和核心区控规要求,推动老城保护、街区更新、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将推进中轴路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贯穿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过程中,通过组织开展钟鼓楼紧邻地区环境整治提升、万宁桥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旧鼓楼大街空间品质提升、什刹海后海绿道景观提升、天桥广场区域环境整治、正阳门箭楼南望永定门景观视廊等一批环境建设项目和中轴线周边铃铛胡同、钟楼湾胡同等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实施完成拆除私搭乱建、提升建筑风貌和第五立面、规范广告牌匾、公共空间整治、城市家具规范治理、架空线梳理、景观绿化美化、整修道路、规范停车秩序等环境建设和秩序管控工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创建了良好的市容环境。

  三是完成非文物建筑腾退和文物建筑修缮工作。钟鼓楼北侧的宏恩观以“观中—中轴线上的在地文化博物馆”身份重新向公众开放,院内设有在地博物馆常设展、中轴线主题书店、中轴线主题邮局等公共空间,根植本地人群,打造更有温度、更具情怀的多元生活方式场景。在加强历史建筑修缮管理、推进活化利用、突破政策瓶颈等方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经验,不断完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

  四是构建北京中轴线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推动北京中轴线申遗形成创新实践。发布《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北京中轴线为核心案例,呈现遗产保护工作在政府管理、社会治理、环境保护、产业带动、文化涵育等方面的多元体现,探讨如何使中轴线遗产保护工作更好地赋能北京城市发展更美好的未来。该报告是《UNESCO文化2030可持续指标》在中国文化遗产地的落地样本项目,也是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点首次在申遗阶段明确提出文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对其做整体评估,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三、关于“讲好中轴线故事,运用‘国家文化符号’打造中轴线国际新名片”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挖掘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内涵,讲述好中轴线故事,在国际活动、国际会议、非遗传承、精品力作、网络活动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传播。

  一是积极参加世界遗产大会。2023年9月我市参加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学习项目审议流程,积累申遗经验;成功主办“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主题边会,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做法获高度评价;会议期间,市领导与来自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组织负责人,赞比亚、法国、伊朗、阿根廷、卢旺达、墨西哥、希腊、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等8个驻联合国教科文各委员国代表和哈萨克斯坦、黎巴嫩等2个候选委员国(现已成为新任委员国)代表进行交流座谈,介绍北京中轴线相关情况,得到积极回应。目前我市正积极筹备参加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

  二是加强阐释,积极开展以北京中轴线为内核的国际研讨活动。我市文物局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作,召开“世界遗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邀请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以及加拿大、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15位专家发表了精彩演讲,100多位专家学者线上同时参会,为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阐释、遗产保护管理及公众参与等方面提供宝贵借鉴。同时,市文物局组织召开国际遗产日中国主场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就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讲课,同步发布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相关内容随后刊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上。

  三是加强中轴线非遗资源推广。2023年6月9日,借助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契机,在什刹海地区启动“京城非遗耀中轴”活动,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发布非遗主题宣传展示系列活动近500项。在青云胡同举办“非遗周末 京韵更生”系列文化活动,并在前门街道启动“小院议事厅”,鼓励“非遗走进日常”,促进公众更多地了解和体验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感受京韵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是推出系列中轴线精品力作。网络综艺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文化探访微纪实专题片《老单走东城》,通过新媒介、新技术的融合,创新影像表达方式,共同讲好中轴线文化故事;制作推出《中轴线上》《行走中轴》《李欣:用影像讲述中轴故事》等融媒体节目,通过镜头记录中轴变化,讲述文物的活化利用与老城复兴、街区更新相结合的故事;通过举办纸艺展、书画展、摄影展和“中轴线创作分享会”“‘我与北京中轴线’港澳青年游学采风”等活动,展示既古老又崭新、蓬勃发展的城市风貌,多渠道、多途径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北京故事、中轴故事。

  五是推出系列网络活动。持续鼓励海外选手参与中轴线文创大赛“视觉影像赛道”,面向国内外最广泛的社会公众进行作品征集。以Vlog、微短剧、微纪录等表达方式,深入挖掘和呈现中轴线的历史文化、现代风貌、生活百态。借助海外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官方账号持续推广北京中轴线。举办“环球云赏北京中轴之美—北京中轴线双百新媒体中英双语全球大直播”活动,海内外播出覆盖量超过2.5亿网民。借助国际传播品牌活动,联络境外社交媒体达人传播北京中轴线独特魅力。此外,我市连续多年举办“丝路大V北京行”活动,北京中轴线作为重要的体验地,受到大V欢迎和好评,扩大了北京中轴线国际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采纳提案中的意见建议,继续系统挖掘、阐释、展示和传播以中轴线为载体的中华文明核心价值、文化基因和精神实质,讲好中轴线故事,提升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扩大中轴线文化影响力,建设“宜居中轴”“宜游中轴”。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4年7月5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