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认真研究,现就《关于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艺术人才聚合的提案》答复如下: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才是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并举全市之力、聚各方英才助推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评价和激励机制
一是规范人才引进制度及机制。根据《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京人社调发〔2018〕38号),办理人才引进落户,具体条件和标准可通过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之窗查询。2019年4月至今,城市副中心已为17名文化艺术类人才办理了人才引进、留学人才引进。目前,全市层面正在运营的人才政策咨询、业务办理等一体化平台为“北京国际人才网”(网址为www.bjrcgz.gov.cn),按照相关流程和标准可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等有关业务,已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
二是打造人才公正评价系统。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称工作的通知》《北京市高层次、急需紧缺、特殊特艺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办法》《关于向各区进一步下放职称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已于今年6月向社会发布。进一步深化职称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保障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特别是针对文化领域专业人才密集和创新能力强的事业单位稳妥下放职称评审权限;鼓励通过同行评价、技术技能竞赛、揭榜挂帅、服务对象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识别人才,促进评用结合。
三是用好用足人才扶持政策。按照我市总体部署,对标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需要,制定出台《通州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通州区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两高”政策),推动人才服务工作精细化、多元化和个性化,全力扶持包括文化艺术类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参与城市副中心建设。自2017年以来,先后共有119名文化艺术类人才通过“两高”政策得到相关经费扶持。结合城市副中心发展需要,进一步细化制定文化艺术类人才专项或分类的扶持政策。目前,通州区正在对“两高”政策文化领域运河计划人才的申报条件进行修订更新,提高政策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加大优质文化艺术项目扶持力度。制定出台《通州区关于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通州区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一批产业扶持政策,“以产引人、以产留人”,2022年共发放文化产业扶持奖励资金243万元。探索改革创新路径,制定出台文化产业园区设立营业性演出空间等政策,台湖演艺车间、双益发演艺中心剧场和月光林地爱剧场等多家剧场取得营业性演出备案,为城市副中心文化艺术人才长远发展提供优质“土壤”。
二、提供文化艺术人才交流展示平台
一是积极搭建人才交流渠道。城市副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多届京杭对话、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大运河文化创新创意设计大赛、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京津冀文化交流季、台湖演艺艺术周等文化活动,目前通州区正在创新策划大运河演出季等品牌活动,不断拓宽文化艺术人才展示交流机会。今年3月召开文化类企业专场招聘会,辐射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30多所高校,邀请多家优质文旅企业参加线下招聘会,并通过“北京通州发布”平台进行全程直播,促进优质企业与精英人才实现“双向奔赴”。发挥通州区文联下属八大协会(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戏剧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民间艺术家协会、文艺志愿者协会)平台作用,成立街乡镇文联,组织各类公共文化表演活动,紧密团结、靠前服务各类文艺团体和工作者。目前,通州区正在加快打造文化艺术人才交流基地,为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提供交流互鉴、博采众长的平台,进一步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活力。
二是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硬件。目前,城市副中心基本实现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拥有集文化馆和图书馆于一体的区级文化中心一座。城市绿心三大建筑(“文化粮仓”剧院、“森林书苑”图书馆、“运河之舟”博物馆)预计今年年底开放运营,将大量引进文化艺术领域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精英人才。
三是涵养文化艺术人才发展空间。城市副中心打造的三个特色小镇中,文化艺术类人才聚集的区域是宋庄文化艺术小镇和台湖演艺小镇。宋庄文化艺术小镇历经多年发展聚集了大量知名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场馆、特色书店等,小堡画家村已逐渐成长为艺术资源高度集聚、艺术生态独具特色的“文化硅谷”。目前区域内聚集艺术创作人员5000余人,各类注册企业达1700余家,先后举办了4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和12届宋庄文化艺术节。每年由宋庄艺术区党委下辖新联会负责组织职称评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已有32名艺术家通过评审,有效提升艺术人才获得感。今后,将积极引进和扶持书画、国学、教育、民间工艺等领域具有影响力、殿堂级的艺术大师,培育艺术界优秀青年英才,建设艺术家工坊,为艺术家创造稳定的艺术创作空间,建设小堡集体租赁房,为青年艺术家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空间和完善的生活保障,实现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台湖演艺小镇打造“特而精”的演艺产业,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除了常态化举办各类演出活动,还设有“郎朗艺术工作室”等10个工作室,为专业设计大师、青年艺术家、设计者提供设计和研发创作空间及创意孵化平台。另一地标项目—台湖图书城更新改造项目,聚力打造以演艺特色会展、戏剧产业孵化、沉浸式主题娱乐、演艺科技赋能为主的产业格局,北京交响乐团永久团址也落户于此,更新改造完成后将为城市副中心再引进一批艺术人才,进一步壮大现有文化艺术人才队伍。
三、优化文化艺术行业发展环境
一是提供优质营商环境。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对文化产业人才、大师工作室等在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均有倾斜,对于优质文旅企业可“一事一议”予以保障,帮助解决了一批优质文化艺术企业人才落户。推荐熊式珐琅非遗传承人熊松涛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选。加大基金对艺术人才扶持力度,依托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重点资助加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建设,围绕艺术关键领域、重点领域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培养能够适应艺术发展需求的文艺拔尖人才。
二是积极争取市级赋权等政策红利。今年3月,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首次全域承接文旅行业相关市级行政职权共三类21项,包括外国投资者在文化旅游区设立中方控股文艺表演团体、外国投资者在通州设立演出场所及娱乐场所等审批。文旅行业市级行政权力下放是政策极大突破和倾斜,将有力促进城市副中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城市副中心将探索承接更多市级赋权,为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三是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力度。统筹组织、宣传、文化、人社、投促等部门,梳理现行人才扶持各项政策,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媒体重点宣传报道以及在政府网站、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官方媒体平台开辟专题专栏等形式,加强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城市副中心将进一步整合现行的人才扶持政策,力争打造更加全面的人才政策集中发布平台,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努力为人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支持城市副中心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吸引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人才汇聚副中心,参与城市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感谢您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艺术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特此函达。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3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