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认真研究,现就《关于在新首钢园建立中国钢铁博物馆的提案》答复如下:
我市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市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并将博物馆之城建设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和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博物馆之城专项工作组作为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的专门工作组,负责统筹推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各单位、各系统将博物馆之城建设纳入折子工程,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调研活动,为办馆解决实际困难。近年来,我市博物馆在场馆建设、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开放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截至2022年底,在我市文物局履行备案手续的博物馆共215家,实际现存博物馆202家,其中,市属企业博物馆6家。
作为钢铁生产主流程的首钢主厂区(含北区、南区、东南区,总面积约6.6平方公里,工业遗存主要分布于北区和南区),北区坚持保护利用工业遗存优先,坚持基础设施和环境景观建设优先,规划的四个片区中石景山文化景观区、冬奥广场和首钢工业遗址公园等三大片区已改造完成,城市织补创新工场和公共服务配套区正在加快推进开发;东南区规划功能为综合服务配套,28个经营性地块中25个已上市,部分地块住宅陆续交付;南区已取得街区控规批复但尚未明确开发模式,新首钢园的规划已基本完成。
一、新首钢园按街区尺度保留了工业风貌,体现了钢铁生产时期完整的工艺流程和分区特点,实际已成为立体活化“博物馆”
首钢老工业区的改造是区域层面的城市系统更新,首钢集团在主厂区停产后,即对现存工业建、构筑物的现状、历史、文化、艺术、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逐一进行综合考察,以延续历史脉络、强化场所精神为目的,确定了工业遗存强制保留、建议保留和重要工业资源约200余处,通过活化利用使老工业建筑适应新功能,实现了老工业区的功能转型和工业资源改造利用,承载了文化与人的生生不息的发展,新首钢园本身已成为一座极具工业风格的立体活化“博物馆”。
首钢主厂区全面停产后,2013年用于存储炼铁原料的西十筒仓改造项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第一批试点,也成为新首钢园第一个改造项目;2016年冬奥组委入驻,将办公、会议及配套服务等民用功能重新赋予旧日工业建筑,在保留原有工艺流程的前提下,完成了工业设施功能提升及生态化改造,激发传统工业空间的使用潜能,实现了工业遗存保护与改造利用的双赢;2019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工业遗址公园位于北区城市公共活动休闲带内,是一条宽120—300米的南北向的景观绿轴,其中遍布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主要遗存,设计充分考虑了服贸会功能需求和园区场地的特色优势,以工业遗址公园为核心,新建展馆围绕特色工业遗存环绕布局,运用现代设计手法,造型简洁大气,与富有时代感的工业遗存形成鲜明对比,实现了现代展会和工业文化的深度融合,让人在观展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工业风貌的传承和历史文化的延续。
二、结合重点点位,通过多种手段充分展现首钢参与中国钢铁业建设的百年厂史和发展史,多渠道、互为补充的实现相关展览展示功能
首钢陶楼具有相对完整的展览展示功能,综合呈现了首钢历史、产品介绍、钢铁业布局、主厂区转型发展等,是首钢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量约10万人。首钢三号高炉,内部相对完整地保留了高炉的工艺流程,并对出铁摆动溜槽、渣沟、泥炮等原有工艺重要设备设置了中英文标识牌详细介绍,多渠道收集钢铁生产时期拍摄记录的片段,市民可通过视频观看三高炉炼铁生产的场景。同时,在10号元宇宙体验馆和一高炉超体中心等空间,利用VR/AR等科技手段,再现当年火红的钢铁生产场景。各点位展览让人能够感受到比传统博物馆更加多元和丰富的体验。
三、在新首钢园建设国家级钢铁博物馆存在的实际困难
一是首钢集团作为国家级钢铁产业代表的说服力不强。主要体现为首钢集团非中国第一家钢铁厂(系1890年汉阳铁厂),其前身石景山钢铁厂成立于1919年;首钢集团产能占全国不足5%,远不如排名第一的宝武钢铁。同时,位于其他省市的部分钢铁企业已根据自身需要建设了博物馆,在册可查的钢铁博物馆就有10家,如2008年武钢集团(现属宝武钢铁)建立了全国第一家钢铁博物馆(即武钢博物馆),2019年重庆市政府兴建了重庆工业博物馆等,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是建设条件暂不成熟。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行具有严格规范,作为公益性项目需要有大额的财政资金和专业人员队伍保障。特别是承建中国钢铁博物馆需要站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规划设计、调度投入大量资金资源和能够反映中国钢铁发展历程的文物藏品。首钢集团作为市管企业,缺乏国家级钢铁博物馆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技术条件,在文物藏品的类型、数量方面也存在局限性。
四、新首钢园在加速产业聚集和活力复兴方面所做的努力
新首钢园紧密围绕北京“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积极融入“五子”联动,作为中关村石景山分园的核心,聚焦“科技+”,着力发展科幻、互联网3.0、人工智能、航天等高精尖产业,聚焦“体育+”,将做好赛事活动举办、培育产业生态,实现区域产业聚集,打造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钢高地。同时,新首钢园也在加快“厂区”“园区”向“社区”“街区”转变,持续聚人气、增流量,实现更好的消费带动、消费驱动,重点引入首店、首展等业态,打造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首钢支点。
下一步,我市将聚焦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和活力复兴。在保护老工业遗产的基础上,将新首钢园打造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京西复兴的新地标、带动上下游产业及城市功能发展的新示范。同时,继续加强研究论证、整合现有资源、优化产业扶持政策,上下联动,打通堵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馆积极性,奋力谱写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新篇章。
感谢您对我市老工业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特此函达。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3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