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认真研究,现就《关于深化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动首都临空经济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提案》答复如下:
一、关于超前谋划和加快编制首都临空经济区科创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打造国际科创产业合作战略支点
北京是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城市。我市高度重视双临空经济区建设工作,将双临空经济区作为“两区”建设、打造国际消费“桥头堡”的重要承载地和实现“五子”联动的重要发力点。
(一)临空经济区科创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相关规划情况
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面积约115.7平方公里,定位为国家临空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核心区和首都生态宜居国际化先导区;大兴国际机场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定位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目前,我市虽尚未出台有关临空经济区科创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但在多个规划和方案中都涉及对临空经济区科创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谋划布署,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指导原则和实施路径。其中,《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强化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吸纳融合国际要素能力,加快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聚焦临空经济、商务会展、数字贸易等领域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实施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行动计划,吸引国际制药企业、创新型企业落地等;“两区”建设总体方案推出航空物流、航权航线、通用航空、航空口岸和临空经济区数字经济业态发展等10余项措施,均在临空经济区落地实施;《北京顺义区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SY00-2801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年—2035年)》提出,搭建人群—活动—场所相互匹配的公共空间系统,为临空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集聚营造宜人、舒适、安全、精彩的公共空间环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明确提出,构建以生命健康为引领、以枢纽高端服务和航空保障为基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为储备的“1+2+2”产业发展体系。
(二)双临空经济区科创产业发展情况
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是全国17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建立最早、产业规模最大的示范区,构建了以航空服务为主导,跨境贸易、商务会展为支撑,科技服务和产业金融为补充的阶梯型产业结构。截至2021年底,注册企业9000余家,囊括飞机研发、航电设备、航空运输、维修检测等航空创新产业链条前端、中端、末端所有环节,达到千亿级产业规模。周边创新产业园发展态势良好。
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目前正处于产业发展要素聚集阶段。一方面,积极推动国内从事精准医疗、干细胞技术、智慧物流、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科技项目落地。另一方面,积极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吸引全球优质科创企业落户。在法兰克福、东京、渥太华、阿姆斯特丹、伦敦、迪拜、新加坡设立7个海外代表处,与法国大使馆、美中贸协、德国工商会等机构建立沟通渠道,与迪拜多种商品交易中心及巴黎机场联盟等签署自由贸易合作备忘录,促进国际科技企业聚集,初步形成国际科创产业合作战略支点。
二、关于依托首都临空经济区建设临空科学城,推动临空国家实验室落户临空科学城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战略任务,其中“三城一区”主平台和国家实验室建设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由中央决策布局,属国家事权。建设临空科学城和临空国家实验室也属国家事权。下一步我市将利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两区”建设契机,深入开展相关研究、项目论证和评估等,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报告。
三、关于探索建立临空科创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构建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
我市临空经济区充分利用“两区”创新政策优势,与津冀两省市相关部门建立创新政策共享机制,为科创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支持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实施方案》《北京市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行动方案》等,促进综合保税区和临空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二是集成利用“两区”平台优势和多重创新政策。如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利用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平台,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外籍人才注册内资科技公司等9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首创;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先后印发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北京大兴)实施方案和两批共120条制度创新清单,出台北京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大兴组团实施方案,强化创新政策集成共享。三是加强京津冀三地政策联动。三地联合印发两批次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内“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深入推进《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落实,促进三地创新政策互通互鉴,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共建共享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四、下一步工作
正如提案中提到的,临空经济区科创产业发展还存在国际化功能和产业导入能力有待提升、政策集成利用力度不够等问题,我市将坚持问题导向和国际视野,进一步做好推动临空经济区科创产业发展工作。
(一)聚焦国际化发展方向
积极落实《支持国际组织落户的若干措施》,并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努力为国际组织在京发展营造安全便利、开放包容的软硬件环境。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打造适宜国际化人才聚集发展的一流类海外环境,做好临空经济区人才社区规划建设工作。打造国际化科技创新高地,依托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建设,加快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消费枢纽、国际航空社区等重点功能板块建设,促进国际优势科技资源聚集。
(二)加强政策集成创新
支持临空经济区建立政策共享机制,结合市领导联系服务“两区”重点园区(组团)工作机制和促进“两区”重点园区(组团)发展提升专项行动,及时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动态更新政策清单,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充分利用“两区”建设政策叠加优势,推动现有制度创新清单落地,加大已出台政策跟踪问效扩面力度,支持效果好且符合发展方向的政策在临空经济区复制推广。推动临空经济区内两个自贸片区联动发展,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新平台。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争取更多引领性、突破性政策在临空经济区先行先试。
(三)加快科创产业资源聚集
加大对科创产业项目的招商力度,聚焦医药研发、数字经济、航空物流等核心产业,形成“在建一批、签约一批、储备一批、对接一批”的动态调整、滚动补充的项目清单。创新成果转化承接机制,推动临空经济区积极承接“三城一区”外溢科技成果,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促进高精尖产业引才聚才,重点引进战略领军型人才,推动临空企业、高校院所、人才机构和协会组织形成人才培养共同体,合力培育临空经济区产教研新生态。
特此函达。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2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