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3186号(城乡建设类089号)提案答复的函

日期:2022-12-27 11:35    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分享:
字号:        

  经认真研究,现就《关于建设怀柔科学城核心区与中关村之间快速轨道交通的提案》答复如下:

  一、怀柔科学城规划定位及我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总体情况

  怀柔科学城(以下简称“科学城”)横跨我市怀柔、密云两区,总面积100.9平方公里。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科学城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引领全球科学发现和重大前沿技术突破的新引擎,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为高水平推动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我市编制了《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0年-2035年)》及第三期建设规划。根据规划,我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点为:一是有效促进疏解非首都功能,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形成“内面外廊”的骨干交通格局;二是有力支撑首都发展、保障“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升“三城一区”对外出行效率;三是加强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引导“人随线走”,打造城市活力空间;四是坚持“四网融合”,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五是切实引导出行方式转变,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二、科学城交通现状

  目前,怀柔区已开通市郊铁路怀密线、京承线(通密线)和京沈高铁3条轨道线路,每日合计开行列车21对。其中,怀密线连接怀柔区与中关村地区,日开行列车6对,北京北至雁栖湖火车站在轨时间81分钟;京承线(通密线)连接怀柔区与城市副中心,日开行列车3对,通州西至雁栖湖火车站在轨时间60分钟;京沈高铁连接怀柔区与市区东北部地区,日经停怀柔南站列车12对,北京朝阳站至怀柔南站在轨时间22分钟。

  从目前情况来看,科学城早高峰与中心城区联系以班车为主,早高峰期间发车约30辆,日均乘坐人数约1400人次,约占通勤总量50%。班车发车点位于中关村地区的中科院电子所、发育所、半导体所及石景山中科院大学玉泉路校区,通勤时间约为80-100分钟。现状市郊铁路与班车相比优势不明显。

  三、科学城近远期交通出行保障措施

  经对科学城及怀柔、密云两新城整体交通出行方式进行研判,我们认为科学城近、远期出行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线网规划应对近、远期不同需求予以统筹考虑,最大程度实现轨道交通辐射带动及保障作用,同时充分考虑成本效益。

  (一)近期强化,多措并举保障出行

  根据测算至2025年科学城科创产业及科技服务岗位规模将达到约1.5万个,随着人员进驻率提高,继续采用班车为主的保障通勤方式将面临较大压力。因此,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保障出行。

  一是提升怀密线服务水平。在科学城内部增设雁栖小镇站,并由怀柔区政府按规划实施相关站点与科学城连接的道路系统,优化区域公交线网及接驳功能;在外部加强怀密线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多点衔接,推进既有地铁13号线增设保福寺桥站,目前该站已纳入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实施,预计2025年底竣工。

  二是形成京承线+地铁15号线廊道。通过在既有京承线顺义站新增站房,实现与地铁15号线石门站换乘,强化科学城与中关村地区的横向联系。通过怀联线电气化改造和怀联线复线改造工作,强化京承线与怀密线互联互通,提高科学城通勤服务保障能力。

  三是利用京沈客专“高铁带流”。京沈客专可实现怀柔南站20分钟抵达北京朝阳站,通过优化怀柔区内部公交线网接驳,提升科学城与中心城区联系的时效性。

  四是优化完善公交接驳。怀柔区政府正积极开展轨道交通公交接驳工作,自怀密线开通后,新开公交接驳线路6条,每日合计接驳144车次。目前,已编制完成《2022年怀柔区公交线路调整方案》,将形成怀柔科学城南北环线公交接驳服务,基本实现公交线路与科学城内各院所的全覆盖。

  (二)远期统筹,预留轨道发展弹性

  根据《怀柔科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0年—2035年)》阶段成果,至2035年规划人口约26-28万人,规划岗位约22万个;将“构建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促进职住均衡发展,打造有宜居生活品质的国际人才社区”,实现居住与就业、服务等功能均衡布局,满足科研人员的就近居住需求。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要求,新建地铁客流强度应达到0.7万人次/公里、轻轨0.4万人次/公里。虽然近期科学城到中关村地区的通勤客流需求旺盛,但轨道交通建设周期普遍较长,远期科学城将实现区域内职住平衡,轨道交通主要功能应由保障通勤向服务科学城对外交流交往转变,即强调通达性与时效性,强化与机场、铁路枢纽及其他科创中心的联系。

  一是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轨道交通线网各方向廊道专题研究分析工作,东北方向将形成京通铁路、京沈高铁、京承铁路三大对外廊道,将在统筹怀柔区及密云区出行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各廊道不同功能定位,做好廊道整合工作,并充分预留发展弹性。

  二是按照我市与国铁集团签署的路市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推进京津冀核心区铁路货运环线建设,优化调整北京枢纽功能,有序疏解铁路过境货运,统筹用好高铁和北京枢纽结构调整释放出的普速铁路运输能力。

  特此函达。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2年6月16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