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政联字〔2021〕第8号
王亚民等三位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故宫博物院、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整体协调发展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遗产保护
故宫、太庙、社稷坛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属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项目——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构成要素,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左祖右社”的建筑礼制。去年,我市计划集中奋战三年,推动中轴线申遗在硬件、软件方面具备条件,力争赢得国家文物局的支持,竞争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为此,我市编制出台《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其中特别关注故宫、太庙、社稷坛区域的保护管理工作,与之直接相关的任务有8项;编制印发《太庙、社稷坛腾退整治工作方案》,将太庙、社稷坛腾退整治工作任务细化为5大项、23小项具体任务。目前,三年行动计划和腾退整治工作方案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实施之中。
目前,太庙由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管理使用,作为首都职工文化活动场所对外开放;社稷坛由中山公园管理处管理使用,作为公园对外开放。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且均非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太庙、社稷坛在文物保护、古树养护等方面存在水平不一的现象。故宫博物院在文物保护修缮、馆藏文物修复、园林古树保护、宫殿遗址考古等多领域具有雄厚的专家和技术优势,希望故宫博物院更多参与和支持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及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我市愿与故宫博物院深入合作,制订具体合作计划,共同推进故宫、太庙、社稷坛区域的遗产保护,提升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水平。
以太庙为例,当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需在以下方面与故宫博物院开展合作:一是计划在三年内对主要文物建筑,如享殿、寝殿、祧庙、戟门、牺牲所进行勘查设计、开展修缮工程,特别是汉白玉构件,迫切需要借鉴故宫博物院的工程管理经验与化学保护技术;二是筹办历史文化常设展览,希望在文物藏品资源等方面得到故宫博物院的支持;三是计划复壮714棵古树,希望故宫博物院帮助研究调整地面铺装方式;四是启动对核心区非文物建筑拆除工作,下一步将对东廊、西廊开展考古工作,寻找明代九庙的遗址,希望故宫博物院参与技术论证。
二、关于遗产管理
目前,国内多数遗产地专项立法,为世界遗产设置了统一的专门保护机构,如厦门鼓浪屿、杭州西湖、丽江古城等。北京中轴线不同于我市已有的世界遗产,遗产点众多,权属复杂,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当前,中轴线12处遗产点并无统一的管理机构,而是根据其形态、功能和保护级别,由不同部门进行日常管理。
明确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保护与管理制度,是我们目前乃至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市人大正在组织审议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明确“本市建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议事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事项。”为此,我们初步组建了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承担北京中轴线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保护等事务性工作,为实现提案所建议的“在遗产管理上整体协调联动”奠定了基础。
故宫、太庙、社稷坛均为北京老城内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消防、安防和开放服务工作责任重、压力大。天安门地区管委会已成立区域内防火安全委员会协调机构,定期召开消防安全工作联席会议,设立地区消防工作室和前置小型站,目前已有11个微型消防站全天候备勤。充分发挥防火安全委员会协调机构作用,加强区域内信息共享互通,强化应急联动,并根据文物特点和相互关系整体规划参观及疏散路线,在确保人员、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更便捷、更多样化的开放服务。
三、关于遗产合理利用
故宫博物院、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作为开放单位,文化遗产的展示、文物藏品的展览、文物价值的研究和传播是其工作的重要方面。遗产合理利用的水平,也决定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020年4月出台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提出“丰富文化体验功能,使人民群众更好感知中轴线遗产、体验中轴线文化。在推进中轴线文物保护、景观恢复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提升沿线区域环境品质。”今年新修订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新增“保护利用”一章,鼓励遗产合理适度利用。
故宫、太庙、社稷坛区域历史渊源深厚,有遗产合理利用的潜在优势。我市将继续与故宫紫禁城学会合作开办太庙国学讲堂;在社稷坛拜殿(中山堂)每周开办“今雨书院”文化系列讲座,有计划邀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向市民群众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打造首都核心区的“中华文化客厅”。我市愿与故宫博物院积极培育合作项目,加强人员培训、展览策划,联合举办学术讲座、公众教育等活动,实现优势互补,更充分地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展示服务功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感谢你们对我市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