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市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积极将优秀传统村落纳入保护名录,实施重点保护。截至目前,我市共有21个村庄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国家部委公布的传统村落名录、44个村落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分布在海淀、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10个区、26个乡镇。
对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保护发展专家组,健全了市、区保护发展工作机制。制定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传统村落保护资金筹措机制,统筹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农村综合改革资金、文物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和美丽乡村建设、煤改清洁能源、农民住宅抗震节能改造等现有资金和政策,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对列入整村保护修缮试点的传统村落,市级财政按照院落房屋修缮最高审定金额的50%给予补助,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北京电视台、《美丽乡村》杂志等渠道和制作中英文版《北京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报告》等形式,充分展示北京传统村落的魅力和价值。邀请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城乡规划司和北京市政协的有关专家、委员到传统村落现场考察调研。组织培训班,专题解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政策,研讨保护发展措施。对5个优秀传统村落建立数字博物馆,数字化展示优秀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情况。
三是编制保护规划。2018年底前,21个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庄的保护发展规划将全部编制完成,并逐一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启动了16个中国传统村落志的编纂工作,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编制全市传统村落志。
四是出台技术规范。研究制定了《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设计指南》《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审查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北京市传统村落修缮技术指导意见》《北京传统村落一村一表一图》《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坚决制止异地迁建传统建筑和依法打击倒卖构件行为的紧急通知》等多个相关技术规范和管理文件,着力规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
五是开展保护修缮。截至目前,我市21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获得了中央财政补助资金6000万元,用于改善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同时,国家文物局下拨了999万元保护修缮专项资金,市财政配套1008万元,用于门头沟区爨底下村的保护修缮。在门头沟区灵水村、房山区水峪村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修缮试点,市财政已安排专项补助资金1.99亿元。目前,灵水村保护修缮已经启动,1.49亿元支持资金已到位;已安排水峪村前期启动资金5000万,待保护修缮设计方案、实施方案通过审查后即启动实施。
提案中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很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继续做好我市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
一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各项部署要求,切实发挥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保护发展专家组的作用,稳步开展保护修缮试点,积极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审查审批工作,不断加强指导督导,确保各项部署要求落地落实。
二是启动《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修缮监督管理办法》《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修缮技术导则》《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北京市传统村落中协调性院落建筑综合改造研究》等相关技术规范的编制,统筹各项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
三是将传统村落纳入“一城三带”(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建设好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加强传统村落非遗记录、保存工作,讲好乡土故事,保护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继承与弘扬传统村落文化。对市级传统村落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进行摸底调查核实,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不可移动文物,制定抢修计划及方案,并抓紧组织实施。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8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