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科發〔2025〕14號
各有關單位:
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將北京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慧+醫藥健康”創新高地,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北京市醫療保障局,北京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聯合製定了《北京市加快推動“人工智慧+醫藥健康”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特此通知。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
北京市醫療保障局
北京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
2025年7月3日
(此件主動公開)
北京市加快推動“人工智慧+醫藥健康”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於“人工智慧+”的戰略部署,加快培育醫藥健康産業新質生産力,將北京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慧+醫藥健康”創新高地,特製定本行動計劃。
一、發展目標
充分發揮北京在人工智慧技術策源、頭部醫療資源匯聚、健康數據高度富集等方面的突出優勢,以應用牽引為導向,統籌推進前沿技術創新、數據匯聚流通、深度賦能應用和産業生態培育,激發“人工智慧+醫藥健康”創新發展潛能,到2027年,構建形成北京市“人工智慧+醫藥健康”創新和應用並舉的産業生態體系,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慧+醫藥健康”創新策源地、應用高地和産業聚集區。
堅持創新驅動,強化技術策源。一體化推進創新範式變革、關鍵技術突破和産品創新研發,取得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創新成果,産出一批“人工智慧+醫藥健康”新技術、新工具、新模式,落地轉化30個以上核心技術和創新産品。
突出場景牽引,深化落地應用。着力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創新藥械産品研發、生産等環節的應用,實現醫藥健康産業數智化升級,以人工智慧技術助力不少於20個創新藥械研發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加速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服務、康養服務、醫學科教、醫療健康保險及公共衛生等領域不少於10個場景的應用。
創新協同機制,營造良好生態。廣泛凝聚醫、産、學、研、用各方力量,佈局建設一批創新孵化加速平臺,引育不少於100名高水準人才,梯度培育創新主體,形成2-3個具有競爭力的産業聚集區,構建技術自主可控、産業協同創新、風險有效防控的創新生態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一)推動基礎研究突破,引領前沿科技創新
1.探索人工智慧驅動的生命科學研究新範式
依託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主體,研究適用生命科學領域的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和演算法,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探索揭示生命本質規律、致病機制的新方法、新工具,突破人工智慧虛擬細胞、醫學數字孿生、DNA存儲等技術,加速生命科學基礎理論和前沿技術創新。探索認知智慧、類腦智慧、超級智慧等前沿技術在醫藥健康領域的應用研究。
2.推動創新藥基礎大模型研發
支援創新主體聯合研發自主可控的分子、細胞、器官/系統等多尺度生物醫藥基礎模型,通過模擬分子相互作用、細胞通路及系統調控等,實現高維度生命科學數據的深度表徵學習、跨模態關聯分析及生成式預測,提升靶點發現、臨床試驗等效率及成功率。
(二)加速數據匯聚流通,夯實研發應用基礎
3.推動高品質數據資源建設
加快北京全民健康資訊平臺建設,整合影像雲平臺、醫療健康大數據平臺和“三醫”數據底座等,實現醫療健康數據的高效匯集。聚焦重大疾病隊列,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醫藥企業等開展疾病數據資源庫建設。加快醫學數據標注能力建設,加強醫藥健康數據分類、標注標準研究,支援跨模態數據整合、數據品質治理體系建設、真實世界數據挖掘等工作,建設一批面向行業級應用的公共數據集。
4.創新數據應用流通機制
搭建醫藥健康可信數據空間,完善品質評定、價值評估等標準體系,支援數據資源登記認定和資産入表,支援數據資産交易、數據集合作開發利用和數據資源開放共用。發揮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優勢,支援醫藥企業和醫療機構等數據跨境便利化流動。實施“監管沙盒”機制,有序推進醫藥健康數據的交易和流通。
(三)推進深度賦能應用,加速産業創新變革
5.加速人工智慧賦能醫藥産業應用
支援多任務協同的藥物研發模型開發,實現人工智慧技術在分子生成、藥物篩選及優化、藥效預測、工藝開發、臨床前評價、臨床試驗服務等環節應用。支援醫藥研發、生産合同外包服務機構建設智慧化實驗室等新型服務平臺。支援口腔、骨科等個性化植入耗材的設計定制,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治療決策、手術規劃等智慧診療産品研發,提升高端影像設備、手術機器人等醫療設備智慧化水準。推動醫藥生産企業數智化轉型,推進垂類模型和智慧體在藥械研發生産、經營管理、品質控制和流通追溯等環節應用,打造智慧工廠等應用標桿。
6.推進人工智慧賦能中醫藥應用
建設多模態中醫標準數據集,構建中醫優勢病種智慧傳承療效評價模型和智慧中醫診療平臺,優化治療方案與臨床研究規範,實現名中醫數字化傳承及個性化精準診療。借助人工智慧技術分析特色中藥製劑數據,實現成分篩選、藥效預測、毒性評估等功能,探索中藥研發新路徑,推動中醫藥守正創新發展。
7.拓展人工智慧賦能醫療服務應用
探索醫生與醫療智慧體協同機制,支援開發數字醫生、數字醫院用於臨床診療方案制定、智慧影像質控、智慧病例生成、智慧化用藥輔助決策、手術智慧輔助規劃等。加速人工智慧技術在智慧預問診、分診、用藥諮詢、智慧藥房等服務環節應用,提升患者就醫體驗。探索人工智慧技術賦能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應用,支援適配基層診療需求的智慧穿戴設備、康復設備、診療系統等産品研發,實現對常見多發慢病的日常監測、用藥提醒及病情預警,打造全流程智慧健康管理服務模式。遴選醫療機構開展人工智慧醫療器械應用試點,探索構建適宜人工智慧醫療器械的入院採購和結算模式。
8.促進人工智慧賦能醫學科教應用
開發個性化醫學教學資源,逐步構建醫學模擬環境,支援建設手術機器人培訓應用基地等,提升醫師臨床診療能力。建立醫學科研隨訪管理系統、智慧醫學科研數據分析平臺等,推動醫學科研提質增效。
9.探索人工智慧賦能醫療健康保險應用
加強基本醫療保險智慧化管理水準,構建基本醫療保險智慧核保、反欺詐等模型,實現醫保智慧審核監管和精細化服務。鼓勵開發商業健康險領域特色模型、輔助核保理賠系統,實現商業健康險産品的智慧化設計、個性化病種保障、快速理賠與核保風控,豐富商業健康險産品供給。
10.深化人工智慧賦能公共衛生應用
構建智慧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支援傳染病智慧監測預警與風險評估模型開發,提高對新發突發和重大變異病原體的發現、識別、跟蹤和風險評估能力。整合公共衛生“時間、空間、人群”多維度數據,提高數據採集、分析和實時展示能力,探索人工智慧技術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免疫規劃、衛生監督、健康影響因素監測等方面應用。
11.推動人工智慧賦能監管應用
支援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對藥品和醫療器械申報材料實現關鍵資訊提取、數據智慧分析、智慧輔助審查、審評報告輔助生成等,優化審評資源,提升審評效率。推動人工智慧技術輔助現場監管及抽檢、藥物警戒評估、風險分析與預警等,提升監管效能。探索人工智慧技術在遠端監管、監管決策、風險評估和真實世界數據監測中應用,創新科學監管模式。
(四)培育産業發展生態,提升開放創新水準
12.構建技術標準體系
圍繞輔助診療、數字療法、手術機器人等人工智慧醫療器械産品,支援檢驗檢測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創新企業等加強合作,開展演算法可靠性驗證、多模態數據相容性評估、人機協同性能測試等檢測方法研究,構建符合人工智慧技術特性和監管需求的技術驗證與評價方法、品質評價體系等。
13.建設創新孵化加速平臺
建設“人工智慧+醫藥健康”孵化器,搭建概念驗證平臺,提供先進乾濕實驗驗證環境、原型開發、産品測試等服務,提高創新成果轉化落地的效率和成功率。鼓勵搭建數據中心、共用開源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重點圍繞醫藥健康大模型訓練、推理和部署需求,強化數算一體、算網融合等特色化算力資源保障。
14.構築協同創新發展體系
引導支援各類創新主體在京設立研發總部、創新中心等,推動人工智慧科技領軍企業佈局醫藥健康方向。對接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高校院所等創新主體,強化原始創新資源轉化落地,梯度培育“人工智慧+醫藥健康”領域科技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支援醫藥企業聯合醫療機構、人工智慧企業等,聚焦應用場景開展算力、模型、數據等生態協同合作,加速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培育高成長性企業。
15.開展創新交流合作
充分發揮中關村論壇、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國際生物醫藥産業創新北京論壇等品牌優勢,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慧+醫藥健康”創新成果展示與交流活動。加大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力度,支援創新主體拓展全球合作網路,加強國際科技資源對接,推動人工智慧醫療産品出海。
三、保障措施
依託市醫藥健康統籌聯席會機制,聚焦關鍵環節做好佈局與全流程服務協調工作,積極爭取國家相關部門指導支援,充分發揮創新醫療器械服務站作用,拓寬審評交流渠道。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加速創新産品新增醫療技術服務項目立項、産品定價、入院結算等。充分發揮醫藥健康産業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吸引撬動各類社會資本加大投資力度,鼓勵投早投小投長期。鼓勵産業主導區出臺配套政策,形成市區聯動的支援機制。依託各類創新主體,引進頂尖科學家和團隊,培養高水準人才。依託重大科技任務,推動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創新企業形成人才培養合力。
本行動計劃自印發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本行動計劃實施期間如遇國家和北京市相關政策調整,按照國家和北京市最新政策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