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及市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精神,以推動首都交通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便捷、順暢、綠色、智慧、安全”為工作目標,加快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地面公交為支撐、多種出行方式為補充,結構合理、銜接順暢、便捷有序的綜合交通體系,提高交通精細化治理水準。中心城區高峰時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數力爭控制在6.0左右,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力爭達到75%。
二、重點工作任務
(一)便捷方面
圍繞軌道交通,優化調整地面公交、共用單車、駐車換乘等接駁方式,加快實現軌道交通出入口應通盡通,應通早通。
1.加快軌道新線建設。開通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東四十條-東風)、12號線(四季青-東風)、昌平線南延一期(薊門橋站及站後區間)3條(段)線路45.3公里。開工建設軌道交通1號線支線。研究論證規劃建設地下深隧軌道交通快線的可行性。開展規劃建設四惠地區與城市副中心之間軌道交通快線的前期研究。
責任單位:市重大項目辦、市交通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發展改革委、各有關區政府、京投公司、市地鐵公司
2.優化提升既有軌道線網。增開運營車站和出入口,開通昌平線南延朱房北站,開通亦莊線亦莊火車站站B口和C口、大興線新宮站D口、14號線阜通站A2口、昌平線南延學院橋站D2口。完成10號線信號系統車地無線通信網路化優化工程。加強首都機場線服務城市通勤功能,開工建設望京南站。
責任單位:市重大項目辦、市交通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京投公司、市地鐵公司、京港地鐵公司、京城地鐵公司
3.推動市郊鐵路公交化運營。推進建設城市副中心線整體提升工程(北京西-良鄉)。研究利用京沈高鐵提升中心城和懷柔科學城、雁棲湖國際會都通達便利性。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重大項目辦、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委、市重點站區管委會、各有關區政府、市域鐵路集團公司、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
4.推動站城融合。研究建立軌道交通場站周邊土地“帶條件、帶方案招拍挂”機制,打通“軌道+土地”融合發展路徑。推動容積率指標和多種城市功能向軌道交通車站周邊梯次化聚集,提升軌道交通站點周邊人口、崗位覆蓋率和步行可達性。加強軌道交通三期規劃線路和站點周邊一體化開發,加快建設霍營、城市副中心站等第一批71個軌道微中心。研究西郊線沿線交通組織整體提升,推進沿線交叉路口優化、巴溝站停車樓建設等工作。
責任單位: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各有關區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交通委、市發展改革委、市重大項目辦、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京投公司、公交集團
5.推進軌道公交“兩網融合”。圍繞軌道線路和站點佈局,優化公交線網,消減與軌道長距離重復線路30條,調整合併30條。新開連接軌道車站和社區的微迴圈線路不少於30條。優化調整二環路公交線和站點設置並推動車輛小型化。在沙河站、天通苑北站、天通苑站等大客流車站,增加地面公交運力投放,開行大站快車和“點對點”快車,緩解軌道客流壓力。持續優化公交與軌道換乘站點佈局,全市軌道車站出入口換乘距離小於50米的公交站點佔比由86%提高到88%。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市園林綠化局、各區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公交集團
6.推動地面公交提質增效。以調度指揮扁平化和區域調度集中化為核心,加快公交運營管理體制改革,弱化以車隊為基本單元的運營管理模式,加快實現車輛、場站和人員等資源統籌共用和複合利用。增加定制化、多樣化公交服務,開通通醫、通游線路50條。有序推動通學車擴大試點,春季開學擴大至城六區、通州區和大興區。完成前門、天橋、北京站、永定門、東直門、德勝門6處長途公交場站疏解外遷,完成望京、六里橋西、鐵匠營等週邊承接公交場站用地徵拆、移交。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各區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委教工委、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公交集團
7.加強機動車停車設施供給與管理。加大中心城區停車設施建設力度,利用疏解騰退空間新增停車位1.2萬個,利用人防工程新增停車位5000個。研究出臺有償錯時共用停車合同範本,新增錯時共用停車位1萬個,開展錯時共用停車信息化服務試點。加快停車樓建設,加大老舊廠房、低效樓宇改造為停車樓的政策支援力度。強化停車樓建設規劃,推動新建園區同步配建停車樓。圍繞五環路外軌道交通站點佈局規劃建設駐車換乘停車場。嚴管核心區違法停車,擴大管理和執法時間、空間覆蓋,加強“僵屍車”清理。嚴格落實交通秩序維護“門前三包”責任,壓實社會單位責任。
責任單位:各區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交通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國防動員辦公室、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城管執法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京投公司、首發集團
8.優化非機動車停放設施供給。研究制定非機動車停車指導意見,編制非機動車停車設施專項規劃。優化城市道路與路外公共空間非機動車停放區設置,繼續推動軌道交通站點和大客流公交站點周邊非機動車停放秩序整治。合理規劃地鐵車站、居住小區周邊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停車位,提高接駁軌道便利性。增加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停放設施供給,車位比達到1:1。推動運營企業車輛全部採用高精度衛星定位,實現全部軌道交通站點出入口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停放區電子圍欄入欄管理。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城市管理委、各區政府、經開區管委會
9.推進道路慢行系統聯通融合。組織實施慢行系統品質提升工作方案,完成第二批8個慢行示範街道建設設計方案。建設20條林蔭路。在20處公園實施“減圍欄、促聯通”。完成涼水河(永勝橋-舊宮橋)兩岸13.8公里巡河路慢行系統改造。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園林綠化局、市水務局、各有關區政府、經開區管委會
10.優化提升火車站交通環境。實施《北京地區重點火車站優化提升工作方案》。明確各火車站功能定位,推動納入城市規劃;推動鐵路列車在本市多點停靠;深化鐵路客運與城市交通綜合調度和協調聯動機制;梳理拆除重點站區及其周邊違建。北京站實施進站口改造、東側區域整治提升、西側房屋拆遷騰退,細化地下連廊與R4線規劃建設一體實施方案。北京西站打通南廣場公交場站第一通道,暢通交通迴圈;持續推進地面公交線路優化調整,與旅游客運、汽車租賃等功能共用,實現場站複合利用。北京南站實施北廣場上蓋公交樞紐區域車輛停放用途的適應性工程改造,面向社會提供便利性汽車租賃服務,實現公交場站功能複合利用。北京豐臺站加快站城高品質融合發展,推進交通樞紐綜合指揮調度中心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研究與三環路互聯互通方案,研究地面公交“設站不設場”,統籌規划動態調整公交車、計程車、網約車、社會車輛等停靠空間,加快優化調整南北樞紐功能。北京朝陽站加快推進姚家園北街建設,緩解周邊道路交通壓力。北京北站加快推進西直門北地面公交規劃場站落地。開通亦莊火車站客運業務。
責任單位:市重點站區管委會、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各有關區政府、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發展改革委、市重大項目辦、經開區管委會、公交集團、首發集團、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京投公司、市地鐵公司
(二)順暢方面
從供需兩端發力,優化道路級配,提升通行效率,引導綠色集約出行,有效緩解道路交通擁堵。
11.推進道路建設。全面統籌交通設施建設、管理、養護等各環節,確保標準統一、執行到位、監管及時。城六區和通州區持續推進次幹路、支路建設,建設完成13條、開工建設25條。加強地下交通環隧運作管理,“一隧一策”推進移交並促進優化使用。實現北清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京密路(太陽宮北街-機場南線)、太平莊中街基本完工。開工建設京密高速(機場南線-六環路)、亮馬河北路。完成150萬平方米以上城市道路大修和600萬平方米公路大修。推動山區道路提檔升級,完成南雁路(昌平段)、國道108(房山段)受損道路修復;推動108新線高速、淶寶路新線高速、109新線高速應急聯絡線建設。創建“美麗鄉村路”300公里。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各有關區政府、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首發集團
12.推進交通樞紐建設。建設完成朝陽站、豐臺站鐵路車站配套交通樞紐。實現蘋果園、望京西綜合交通樞紐基本完工,加快麗澤城市航廈一體化工程建設。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重大項目辦、市重點站區管委會、各有關區政府、京投公司、首發集團
13.優化道路資源使用效率。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為原則,研究建立更加規範科學的交通信號燈、車道設置優化評審機制。繼續優化公交專用道使用政策,以三環內公交專用道為重點實施第三批優化調整措施。優化調整公交專用道借道區位置和長度,降低社會車輛與公交車輛相互干擾。調整快速公交1號線專用路權,進一步釋放道路通行能力。加強對蓮石路等4條潮汐車道運作監測分析,評估優化啟用時段、路段。
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交通委、公交集團
14.強化重點點位擁堵治理。全面梳理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交通擁堵重點點位,建立工作臺賬,組織制定實施三年行動計劃。開展72所學校、73所醫院、28個景區、23個商場周邊交通綜合治理。完成20項市級疏堵工程和10個重要節點治理,開展區級堵點治理55處以上。拆除已經取消收費的京通快速路雙橋、會村等收費站和通燕高速丁各莊、白廟匝道等收費站。按照用地等量置換原則,研究制定京藏高速清河收費站、京開高速西紅門收費站、京港澳高速杜家坎收費站向外遷移方案。研究通過車牌識別與電子支付手段關聯等方式,進一步壓減高速公路人工收費通道。開展二環路、三環路出入口車流量定量分析,按照“一口一策”原則有序組織實施,提高主輔路整體通行能力。
責任單位:各區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園林綠化局、市商務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首發集團、首創京通公司
15.加強機動車路面管理。優化道路交通事故遠端處理流程,加大培訓和宣傳推廣力度,研究建立交通事故處理時間與處罰結果掛鉤機制,推動交通事故快清快處。針對違章人交通違法違章行為及時通報個人所在單位。細化完善道路清掃保潔、綠化等專項作業車輛避開早晚高峰時段上路作業相關制度並嚴格落實,嚴厲打擊假冒專項作業車輛行為。開展違規電動三、四輪車路面執法,持續加強銷售、運輸、存儲、改裝、維修等環節監管,深入道路、廣場、停車場、居民小區等場所加強廢棄車輛清理整治,防止車輛新增和問題反彈。持續深入開展“文明駕車 禮讓行人”專項行動,倡導駕車“禮讓斑馬線”“禮讓公交車”“禮讓通學車”。
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園林綠化局、各區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安局、市城管執法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委宣傳部、首發集團
16.加強非機動車路面管理。推動修訂《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加強重點路口非機動車交通秩序整治,引導非機動車駕駛人自覺遵守交通法規,主動糾正闖燈、超速、逆行、越線等違法行為。依法約談、處罰交通違法行為突出的快遞、外賣企業,嚴格監管企業轉嫁處罰成本行為。研究制定電動自行車全周期閉環管理政策。
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司法局、市交通委、各區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市委宣傳部、團市委、市郵政管理局、市商務局、市城市管理委
17.調控交通出行需求。研究進一步優化機關事業單位錯峰上下班、企業靈活辦公、學校錯峰上下學等措施。繼續實施工作日高峰時段區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強化外埠車常態化管控。嚴格落實小客車總量調控政策,年度新增小客車指標10萬個,增加新能源指標額度。持續推進中心城區醫院向醫療資源薄弱地區疏解,實現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北京友誼醫院順義院區等建成投用。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非急診全面預約就診,預約就診時間精確到30分鐘以內;市屬三級醫院向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投放轉診號源,鼓勵開展藥品寄遞服務。創新核心區旅游交通組織模式,選擇符合條件的交通樞紐、長途客運站承接旅游交通集散功能。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教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各有關區政府、經開區管委會
(三)綠色方面
大力倡導綠色出行,推動機動車新能源化。
18.擴大綠色出行宣傳推廣。開展綠色出行宣傳引導活動,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推動“綠色出行 暢通北京”交通宣講團進機關、企業、街道、學校,宣傳動員市民參與交通共建共治共用,組織宣講200場;廣泛凝聚交通綜合治理社會共識,舉辦交通臺“交通大家談”廣播節目45期。
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教委
19.優化車輛能源結構。推進落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方案。持續推進計程車“油換電”。出臺實施國IV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淘汰和貨車新能源化方案。加強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推進在交通樞紐場站、公路沿線建設充電設備設施。實現自動泊車、充電設施等功能納入停車樓建設標準體系。研究建設政府主導的全市統一充電樁管理服務平臺。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委、市財政局、市城市管理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經開區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
(四)智慧方面
抓住新一輪技術和産業變革機遇,打造智慧的路、聰明的車和高效的雲,革命性變革出行方式,重構交通運輸體系。
20.拓展自動駕駛應用。加快推動智慧網聯汽車地方立法。推動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3.0從經開區擴展至通州區、順義區等重點區域,覆蓋面積達到600平方公里,同步啟動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4.0階段建設任務。研究制定高快速路自動駕駛建設方案。推動鐵路樞紐和機場接駁、城市道路清掃等應用場景,有序向自動駕駛測試開放。加快自動駕駛公交測試,推動智慧網聯公交發展。依託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建設,拓展超高速無線通信技術(EUHT)專網在車聯網領域的示範應用。
責任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經開區管委會、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交通委、市重點站區管委會、各有關區政府、公交集團
21.加快智慧交通大腦建設。加強大數據歸集融合,建設智慧交通大腦,推進交通出行服務接入“京通”,為公眾提供一體化交通出行資訊服務。推進北京MaaS2.0建設,持續開展“綠色出行碳普惠”激勵活動,助推私家車出行向綠色集約出行轉換。推進交通綜合治理資訊系統升級改造立項。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金融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22.深入推進智慧調度。推進交通運作監測調度中心(TOCC)三期立項。強化嚴重擁堵提前預警,實施分級分類應急響應,引導市民合理規劃出行時間和方式,鼓勵錯峰出行、綠色出行。持續做好交通重點日多部門會商研判和聯合調度。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務局、公交集團、京投公司、市地鐵公司、京港地鐵公司、首發集團
23.加快智慧交通應用場景建設。完成國家重點計劃“超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高效運輸與安全服務關鍵技術”示範工程試運作,推進軌道交通EUHT業務承載網在3號線、12號線上推廣應用。加快智慧養護應用場景建設,完成白馬路智慧化養護管理驗收。實施路口智慧信控改造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由內到外”開展建設應用,先以五環路內特別是核心區為重點,再延伸至五環路外。制定信號燈聯網技術標準,加快1546處老舊信號燈升級改造,全市新增信號燈聯網1000處,實現五環以內區域和副中心信號燈聯網。優化100處重點路口信號配時,調整優化100條綠波帶。加快推廣亦莊信號燈智慧調度技術,增設智慧感知設備,實現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重要路口信號燈智慧調控。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各有關區政府、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經開區管委會、京投公司、市地鐵公司、公交集團
(五)安全方面
貫徹“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産經營必須管安全”要求,嚴格落實各項硬措施,壓實安全生産主體責任。
24.強化安全管理。深入開展安全生産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深刻吸取事故教訓,開展交通行業專項整治。進一步健全制度機制,開展全面排查和突出問題治理,着力提升行業安全生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強化地面公交駕駛員安全教育培訓、健康監測管理和心理關懷疏導,保持車輛良好狀態;加強地鐵司機、調度、設備維修等關鍵崗位人員教育培訓,強化車輛、信號、供電、線路日常巡視檢查和維修保養,“一線一策”完善地面線、高架線極端天氣運營組織方案和應急聯動機制;深化省際客運和旅游客運安全運營監管,強化“三超一疲勞”執法;依託京津冀等8省市協同聯動機制,強化危險貨物運輸安全管理,加強重載貨車的安全管理和對貨車闖禁行、疲勞駕駛、非法改裝等違法行為的查處打擊力度;加密重點路段橋隧巡查養護頻次和力度,全力降低道路基礎設施風險隱患。着力壓減各類交通事故,實現全市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穩步下降。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公安局公交保衛總隊、各區政府、經開區管委會、公交集團、京投公司、市地鐵公司、京港地鐵公司
(六)專項工作
圍繞城市副中心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突出交通引領,當好開路先鋒,助力高品質發展。
25.實施城市副中心交通綜合提升。持續推進軌道交通M101線建設。優化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開行方案和地面公交接駁。開通城市副中心水上巴士。建設北苑、發展大廈周邊慢行示範區和溫榆河“三網融合”示範區,優化京津公路、武興路等9條道路慢行系統。建成軌道交通6號線潞城站駐車換乘停車場。實現東六環加寬(入地)改造工程具備通車條件,建設完成國道230(國道104-九德路)、廠通路、東六環西側路,實現通馬路改擴建工程基本完工;持續推進運河東大街東延建設;開工建設春明路(潞苑北大街-京哈高速),春明西路(召裏大街-宋梁路)、廣開街(張採路-京津公路)、兆善大街(通運東路-春明路);完成觀音堂路前期工作,開展姚家園路前期研究;實現城市副中心站樞紐主體工程、通馬路和環球影城北綜合交通樞紐基本完工。實施潞源北街-通濟路、通胡大街-六環西側路等9處交叉口改造;打通臨鏡路南延至雲帆路瓶頸點;實施通燕高速常屯立交改造;研究運通隧道東出口“平改立”;研究設置通濟路潮汐車道。編制《城市副中心智慧交通信控優化工作方案》,按照“行政辦公區-大運河以東區域-155平方公里範圍-通州區其他區域”分階段推進。加強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三大建築”綜合交通服務保障。
責任單位:城市副中心管委會、通州區政府、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園林綠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重大項目辦、市水務局、大興區政府、首發集團、北投集團、公交集團、京投公司、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市域鐵路集團公司
26.推動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建設完成國道109新線(北京段)、長雙路。推進承平高速建設,實現崔杏路立交段基本完工。推進石小路建設。開工建設國道335。依據環京地區市場需求狀況增開通勤定制快巴線路。加快過境鐵路運輸功能外遷和大型鐵路編組站外遷,推動幹線鐵路釋放運力服務城市通勤和物流。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各有關區政府、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公安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重大項目辦、首發集團、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
三、工作要求
(一)精心組織,共建共治。充分發揮交通綜合治理領導小組作用,持續構建各部門和各區共同參與、協同高效的交通綜合治理格局。領導小組辦公室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強化統籌協調、督促檢查、推動落實,及時協調解決工作推進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各相關部門要細化分解分管領域交通治理任務,切實落實責任,確保完成年度各項目標任務。各區要落實主體責任,結合實際細化本地區交通綜合治理工作方案,加強調度、全力推進,確保各項任務落實落地落細。
(二)加強考評,嚴格督辦。領導小組辦公室強化“月通報、季點評、年考核”工作機制,推動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發揮績效考核“指揮棒”作用,將交通綜合治理各項任務考核納入2024年市政府績效考評。市政府督查室會同市交通綜合治理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開展重點任務督查督辦,確保任務落地見效。
(三)強化保障,紮實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建立任務清單臺賬,各部門、各單位依託“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資訊系統”及時報送各項任務進展。強化交通治理的科學性系統性,將次支路規劃實現率、站城一體融合等重點工作作為城市治理重要方面納入城市體檢體系。充分發揮交通專家智庫作用,完善交通治理諮詢和會商機制,為首都交通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