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政辦發〔2023〕17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北京市機器人産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3年6月16日
北京市機器人産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
為貫徹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十四五”機器人産業發展規劃》和《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産業發展規劃》,緊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加快推動本市機器人産業創新發展,打造全球機器人産業高地,特製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緊扣機器人智慧化、倣生化、模組化發展趨勢,加快打造産品創新和場景示範雙驅動、生態優化和産業協同共聯動的機器人産業發展“北京樣板”,全力建設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應用示範高地和高端産業集聚區,有效支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本市機器人産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種高技術高附加值機器人産品、100種具有全國推廣價值的應用場景,萬人機器人擁有量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形成創新要素集聚、創新創業活躍的發展生態。全市機器人核心産業收入達到300億元以上,打造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機器人産業集群。
二、高端引領,聚焦發展機器人“1+4”産品體系
着眼世界前沿技術和未來戰略需求,加緊佈局人形機器人,帶動醫療健康、協作、特種、物流四類優勢機器人産品躍升發展,實施百項機器人新品工程,打造智慧驅動、産研一體、開放領先的創新産品體系。
(一)加緊佈局人形機器人
對標國際領先人形機器人産品,支援企業和高校院所開展人形機器人整機産品、關鍵零部件攻關和工程化,加快建設北京市人形機器人産業創新中心,爭創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以人形機器人小批量生産和應用為目標,打造通用智慧底層軟體及介面、通用硬體開發配套設施等基礎條件,集中突破人形機器人通用原型機和通用人工智慧大模型等關鍵技術,大力推動開源控制系統、開源晶片、開源倣真軟體等研製和應用。以3C電子製造、新能源汽車生産、安防應急等典型場景應用示範為牽引,通過“揭榜挂帥”等方式支援産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合開展産品攻關和産線建設,加速全産業鏈自主化進程。
(二)鞏固提升四類優勢機器人
發揮本市機器人産業基礎優勢,提升醫療健康、協作、特種、物流四類機器人技術水準和市場競爭力。醫療健康機器人領域,面向行業前沿和醫療應用需求,提升手術機器人全流程手術輔助能力;發揮首都醫工協同優勢,優化醫療器械註冊和衛健醫保政策,加大臨床應用推廣力度。協作機器人領域,突破整機輕量化、視覺增強、力感知、柔順控制、自學習等關鍵技術,提升整機荷載能力,發展自適應協作機器人;開展複雜任務執行演算法和末端執行器技術攻關,推動多自由度協作機器人智慧化、柔性化發展。特種機器人領域,提高消防、安防與救援機器人等産品穩定性、可靠性,優化産品設計和加工工藝,降低綜合成本。物流機器人領域,提升導航和運作精度,推動智慧倉儲物流機器人迭代升級,開發重載移動機器人,優化物流機器人應用環境。
三、穩鏈強鏈,着力提升機器人關鍵支撐能力
聚焦機器人産業鏈關鍵環節,堅持問題導向,發揮整機企業鏈主牽引作用,打通上下游協同、軟硬結合的創新鏈條,增強人工智慧大模型、産業關鍵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等基礎支撐能力,推動機器人産業穩鏈、補鏈和強鏈。
(一)強化人工智慧大模型支撐
開發並持續完善機器人通用人工智慧大模型,挖掘應用場景資源,為模型預訓練提供多樣化場景數據支援,提高模型通用性和實用性。突破大模型多模數據融合關鍵技術,研發圖像、文本、語音及力、熱、電、磁等多模傳感數據融合處理的大模型系統。針對各類機器人技術和應用場景特徵,開發大模型高效微調演算法,推動大模型在機器人領域的深化應用。建設模型優化演算法開源平臺,打造全行業廣泛參與、互動優化的大模型生態,推動模型性能迭代提升。
(二)突破産業關鍵核心技術
挖掘首都科技研發資源潛能,強化前沿領域戰略佈局,統籌推進機器人産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基礎通用技術方面,突破機器人系統設計、模組化與靈活重構、機器人云—邊—端融合等技術。人機協作技術方面,研發三維全息環境建模和高精度觸覺、力覺傳感等技術。軟體基礎技術方面,開發機器人作業系統,針對機器人研發、製造、測試和實際應用需求,研發通用支撐軟體、倣真平臺軟體等技術。融合復用技術方面,探索人工肌肉、電子皮膚等新型結構的開發與應用,推動新材料、倣生技術、新型製造技術等交叉融合發展。
(三)夯實關鍵零部件基礎
對標國際先進水準,實施産業基礎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綜合性能,強化對整機的關鍵支撐能力。減速器方面,發揮整機企業帶動作用,發展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力矩自感知、長期免維護的精密減速器産品,開展新型傳動産品研製。伺服驅動系統方面,支援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研製大功率、高精度、高動態響應、高可靠的伺服驅動系統以及智慧一體化關節等。控制器方面,重點突破振動抑制、慣量動態補償、多關節複雜運動高速解算及規劃等技術,提高控制器的通用性、可擴展性和可靠性。感測器方面,着力攻克先進設計、製造、封測技術,優化工藝流程,降低生産成本,提高感測器精度、可靠性和穩定性。末端執行器方面,針對醫療健康、智慧製造等典型應用場景,研發高精度、高荷載、多功能末端執行器。
四、標桿引領,全面實施“機器人+”應用示範
面向醫療、製造、建築、商貿物流、養老、應急、農業等領域重點需求,實施百種應用場景示範工程,開展一批“機器人+”應用示範,加快形成標誌性場景、標誌性服務、標誌性模式和標誌性業態。
(一)發展“機器人+”體驗模式
面向醫療健康、智慧養老、安全應急等場景需求,支援用戶聯合企業建設“機器人+”應用體驗中心,打造機器人創新應用“樣板間”,擴大産品消費和應用。依託“新智造100”工程,支援機器人企業建設“機器人生産機器人”標桿工廠和“北京智造”體驗中心,按照大規模定制、産品全生命周期、一體化供應鏈等模式,拓展機器人應用深度和廣度。
(二)發展“機器人+”定制模式
聚焦製造、商貿物流、農業等特定場景需求,支援用戶與企業組建應用創新聯合體,通過“揭榜挂帥”、首購訂購等方式,研製面向典型應用場景的創新産品、系統解決方案,實施一批重大應用示範項目。支援用戶優先採購機器人創新産品和服務,遴選和編制機器人應用場景目錄,打造産用合作創新模式。
(三)發展“機器人+”推廣模式
整合機器人企業、用戶、行業組織等多方資源,匯集各領域終端用戶需求,開展常態化線上對接服務。建立醫療健康、製造、應急等領域常態化供需對接機制,促進機器人應用落地。創新應用推廣模式,通過短期租賃、共用服務、代運營等方式加強應用推廣,催生服務新業態。
五、創新服務,深入完善機器人産業發展生態
圍繞機器人研發設計、中試驗證等産業環節,加快建設一批開放共用的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提升機器人産業要素配置水準,建立“資源統籌—創新協同—環境優化”的産業發展新生態。
(一)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1.建設機器人産業協同創新載體。推動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做優做強,支援企業與高校院所組建産學研用聯合體。提升北京市醫療機器人産業創新中心運營服務水準,發揮醫療器械委託研發加工平臺(CDMO)作用,推動創新成果快速轉化。支援智慧機器人與系統高精尖創新中心通過“企業出題、創新中心答題”模式,協同解決多模感知、自主控制等共性技術問題。支援機器人標準化組織建設,實施標準規範引領工程,持續推進機器人標準化工作,加快共性技術要求、産品通用規範等標準研究制定,促進本市機器人創新成果向標準轉化。
2.建設機器人中試驗證和檢驗檢測平臺。支援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設機器人中試驗證平臺,提供中試熟化、工程開發、樣品試製、數據模擬、場景應用、工藝改進等服務,滿足樣機及小批量生産的設計加工需求。推動以市場化方式建設機器人配套加工中心、共用工廠,形成快速響應企業需求的精密加工、批量製造等服務能力。支援國家級機器人品質檢驗檢測平臺建設,持續提升元器件、零部件、整機等檢測能力,面向安全應急等應用領域建設專業檢測平臺,健全機器人檢測認證服務體系。
(二)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1.培育機器人優質企業。聚焦醫療健康、協作、物流機器人等領域,支援頭部企業做大做強,引進1—2家國際一流的機器人整機企業,帶動産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打造規模化産業集群。面向特種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等領域,支援和推動一批專注細分領域、具有高成長預期的創新企業做優做強,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和獨角獸企業。
2.培育機器人新興業態。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拓展業務模式,面向全國市場開展機器人融資租賃業務。推動企業拓展維修保養、二手交易與再製造等機器人後市場服務,鼓勵企業提供機器人資訊服務、遠端運作維護等衍生服務,培育機器人産業新模式、新業態。
六、集聚發展,優化機器人産業空間佈局
立足産業組織優化和産業鏈協作,推動本市機器人創新鏈和産業鏈對接融合、産業佈局和區域資源高效匹配,加快打造機器人産研結合示範區、産用結合集聚區,全面提升機器人産業對內吸引集聚和對外輻射帶動的作用。
(一)打造北部機器人産研結合示範區
發揮中關村科學城創新資源集聚優勢,支援海淀區以機器人原創和前沿技術創新為導向,打造國際領先的企業孵化和創新創業生態。發揮産業區位和人才集聚優勢,支援昌平區以承接中關村機器人創新成果轉化為導向,引入機器人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獨角獸企業,重點承載前沿技術産業化和平臺建設項目,優化機器人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生態。
(二)建設南部機器人産用結合集聚區
發揮高精尖産業主陣地規模優勢,支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機器人全産業鏈佈局為導向,引入國際一流的機器人優質企業,重點承載全市重大産業化項目,打造機器人産業綜合集聚區。發揮特色産業集聚優勢,支援豐臺等區聚焦特種機器人等領域,建設細分行業機器人産用結合特色園區。
(三)推動京津冀機器人産業協同發展
發揮京津冀産業協同政策優勢,支援機器人頭部企業發揮産業鏈優勢,引導上下游配套企業在津冀佈局。鼓勵總部在京、生産在津冀地區的企業通過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母子工廠”等方式,實現生産資源對接、生産過程協同,提升産業鏈供應鏈整合能力。
七、保障措施
(一)做好組織保障
加強與國家部委對接,積極承接國家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爭取更多國家級項目在京佈局。完善本市機器人産業推進工作機制,加強各部門、各區之間的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成立機器人專家智庫,開展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研究。
(二)制定專項政策
市、區協同制定機器人産業專項政策。利用高精尖産業發展資金、首臺(套)等政策,研究通過重點投資項目貸款貼息、新技術新産品應用獎勵、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統籌支援創新載體建設、創新産品研製、應用場景示範等。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本市機器人創新成果孵化和産業化投資,支援金融機構為機器人企業提供個性化信貸和融資服務。
(三)加強人才培養
利用高精尖産業人才政策,加大國際一流機器人高端人才和高層次團隊的引進培養力度。緊密對接企業需求,加強在職人員技能培訓,暢通企業人員職稱申報渠道。支援機器人企業、高校院所合作建設實訓基地和聯合科研基地,培養企業急需的工程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複合型人才。
(四)推動央地協同
支援央企和部屬高校院所在京建設機器人協同研發平臺、産教融合基地,深度參與本市機器人場景建設,引導一批創新成果在京轉移轉化,推動一批重大項目在京落地。支援本市企業參與央企産業鏈、創新鏈建設,促進央地機器人産業生態融合發展。
(五)深化交流合作
辦好世界機器人大會,組織政策宣貫、創新成果展、創新大賽等多元化活動,打造國際一流的機器人産業交流合作平臺。鼓勵國內外企業在京設立機器人功能總部、研發機構、培訓機構等。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支援本市機器人産品和服務“走出去”。
(六)開展産業監測
發揮行業組織和專業機構作用,加強機器人産業運作和動態監測。建立與重點企業、高校院所的常態化溝通機制,及時掌握創新産品研製、重大項目實施、主要政策落實等進展情況,及時優化調整支援措施,營造良好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