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園發〔2020〕23號
各相關單位:
為促進中關村豐臺園軌道交通産業發展,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與豐台區人民政府共同制定了《中關村豐臺園軌道交通産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年)》。現予以印發,請認真遵照執行。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豐台區人民政府
2020年10月20日
中關村豐臺園軌道交通産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年)
為全面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交通強國戰略,深入落實北京市促進高精尖産業發展的決策部署,加快推動中關村豐臺園軌道交通産業創新發展,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關村管委會)與豐台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豐台區政府)聯合製定本計劃。
一、發展思路、原則和目標
(一)發展思路
緊抓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機遇,把握軌道交通産業智慧化、電氣化、輕型化發展趨勢,充分發揮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下簡稱中關村示範區)科技創新與産業資源優勢,聚焦支援中關村豐臺園,以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為重點,以特色産業園區、創業孵化和産業化平臺建設為抓手,以央地合作發展為突破口,着力聚集全球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進一步提升産業垂直服務能力,支援中關村豐臺園構建多維度的軌道交通産業支援體系,推動一批重大技術創新成果項目落地,打造龍頭企業引領、高端要素集聚、産業生態完整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軌道交通産業創新中心。
(二)發展原則
創新引領、前瞻佈局。面向技術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推動戰略前沿領域的創新突破,促進軌道交通産業基礎性創新、融合整合式創新和顛覆式創新。加強軌道交通與人工智慧等領域跨界交流、合作、創新,構建開放式産業鏈協同創新體系。
立足基礎、強化優勢。立足中關村豐臺園資源稟賦、産業集聚等基礎優勢,遵循軌道交通産業發展規律,在中關村示範區整體框架下明確中關村豐臺園軌道交通産業發展方向,重點在智慧裝備、通信信號、工程技術、運維服務等細分領域進行佈局,強化産業優勢。
央地聯動、集群發展。統籌配置首都優勢資源,以央地合作為突破口,推動平臺、技術、項目、人才等資源在中關村豐臺園集聚,全面提高土地、資金等核心要素保障能力,增強軌道交通産業吸附力,打造更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連接更為緊密的軌道交通産業集群。
全球視野、開放合作。堅持以更開放的理念,通過集聚國際高端創新資源、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舉辦和參加國際知名會議會展、支援企業“走出去”等措施,全面提升中關村豐臺園軌道交通國際化水準和品牌知名度。
(三)發展目標
到2022年,中關村豐臺園軌道交通産業規模快速增長,産業收入超過3000億元;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建成4個國家級研發和産業化平臺,形成一批標誌性成果;産業服務能力進一步強化,成立1家專業化軌道交通産業促進服務機構,組建2支以上産業投資基金,引進1家以上軌道交通國際高端人才培訓機構;産業集群優勢進一步凸顯,建成2個以上軌道交通特色産業園,企業數量超過170家;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聚集國際知名品牌和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3至5家,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軌道交通創新中心和産業發展示範高地。
二、重點任務
(一)加強産業關鍵技術研發
1.加強軌道交通産業基礎技術研究。瞄準世界軌道交通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市區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與國家科技計劃等的銜接,集中優勢資源要素,前瞻佈局軌道交通戰略預判性技術及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積極突破軌道交通專用晶片、作業系統、新型城軌、磁懸浮交通和超高速列車等一批基礎性、前瞻性、先導性的軌道交通重大技術,形成先發優勢,搶佔全球軌道交通産業技術制高點。
2.深入開展軌道交通跨界融合創新和前瞻技術研發。建立前瞻技術研發和創新培育機制,探索長期任務委託和階段性任務動態調整的良性競爭模式,鼓勵企業和高校院所聯合開展前瞻性技術研發。積極推動5G、人工智慧、物聯網、雲平臺、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新技術與軌道交通技術融合創新,支援以建築資訊模型(BIM)為技術核心的智慧建造技術研發,鼓勵車輛智慧運作、車內環境智慧控制等智慧裝備研發。
3.強化通信信號和智慧控制系統研發與産業化。充分發揮中關村豐臺園在通信信號和控制系統技術研發環節的突出優勢,依託行業龍頭企業和高校院所,積極開展適應多種交通制式的下一代列車運作控制系統及裝備、車車通信的軌道交通列控系統、互聯互通全自動運作的列控系統、基於國産晶片的軌道交通列控系統、基於全電子聯鎖的列控系統、基於自主感知的智慧列車安全保護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産業化。
4.支援智慧化運維關鍵技術研發與産業化。利用智慧化、數字化手段,創新軌道交通運營維護先進技術,積極開展基於無人機和智慧傳感的軌道交通線路環境實時感知技術、基於大數據分析和虛擬現實的設備智慧運維繫統、關鍵部件與設備智慧故障診斷裝置、檢修智慧裝配及扭矩控制系統、向“狀態修”“預測修”轉變的智慧維護等研發和産業化,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提高軌道交通智慧化運維保障水準。
5.推動軌道交通關鍵零部件研發。積極開展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龍頭企業的協同創新和引進合作,加強轉向行走系統、制動系統、牽引系統、線路系統等核心零部件研發,重點推動輕量化車體、新一代輪對軸承檢測設備、軌道交通車輛部件自動化檢修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和應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提高關鍵零部件自主化率和技術水準。
(二)打通産業創新發展鏈條
6.建設新型技術創新研發機構。鼓勵引導軌道交通創新型龍頭企業、國內外一流高校院所或高層次人才團隊牽頭,整合各類軌道交通創新資源,建設産學研深度融合的軌道交通産業協同創新研究院,採取與國際接軌的治理模式和運作機制,重點開展軌道交通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企業孵化服務等,為軌道交通産業發展提供源頭供給。
7.建設軌道交通專業孵化器。鼓勵高校院所、領軍企業及創業服務機構建設專業孵化器,積極推動城市軌道交通創新網路孵化器等項目落地,加強孵化器間協同合作,構建全過程全要素孵化、差異化服務的創新孵化培育體系,為軌道交通企業提供産品研發、工業設計、小批量試製、中試熟化、檢驗檢測、産業對接、創業輔導等服務。
8.建設産業協同創新平臺。鼓勵軌道交通龍頭企業、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等建設公共研發平臺、驗證測試平臺、認證平臺、工程應用平臺、數據應用服務平臺等産業協同創新平臺,積極推動系列化中國標準地鐵列車研製及試驗創新中心、全自動駕駛場景驗證平臺、環境感知和大數據平臺、軌道交通安全控制與專用晶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落地,開展合作研發、共性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高端研發服務,促進産學研深度融合,實現産業上下游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9.組建專業化軌道交通産業促進服務機構。組建專業的服務團隊,匹配專項資金,支援開展産業規劃戰略研究和諮詢服務,搭建産業平臺,推動技術創新,提供精準化科技服務,推進應用場景需求挖掘與技術供給,推動産業創新資源導入和對接,營造産業發展生態。
(三)打造産業特色空間載體
10.打造軌道交通專精特新園。以豐臺創新中心5萬平方米建築空間為載體,培育引進一批基礎好、潛力大、行業帶動性強的“專精特新”軌道交通中小企業和行業“隱形冠軍”企業,集聚一批全球頂尖科技人才、研發機構等創新資源和高端要素,構建資源共用與技術合作交流的專精特新園區,構建一流創新生態,提升産業發展的空間承載力和專業服務能力。
11.建設城市軌道交通運作控制系統與産業化中心。聚焦中關村豐臺園東三期5.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通信與運作控制國家工程重點實驗室、工信部“工業強基”工程公共服務平臺等創新平臺,集聚軌道交通高端研發機構和科技創新人才,打造中國城市軌道交通運作控制系統研究與産業化中心,攻克一批軌道交通運作控制關鍵共性技術,提升我國軌道交通運作控制系統整體水準。
12.謀劃北京交通大學軌道交通創新基地。依託中關村豐臺園西區,統籌規劃北京交通大學現有高端科研平臺,建設國家級重大研究平臺功能組團、基礎研究及應用測試功能組團、條件共用與支撐功能組團、社會服務與産業發展功能組團等,形成若干創新微中心,打造高水準科研集聚區。發揮項目中試孵化、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的溢出效應,拓展成果轉化基地和産業園區。
13.建設中關村軌道交通前沿技術創新中心。打造國際領先的軌道交通前沿技術創新生態和創新資源集聚載體,集聚和培育掌握重大前沿原創技術的軌道交通企業,探索産學研、上下游、投融資等多方創新合作與服務新機制,形成領先的前沿技術創新生態,推動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
(四)做強做大做優産業集群
14.支援軌道交通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充分挖掘國內外知名機構各類資訊和資源,通過制定專項政策、完善委託招商機制、舉辦重大項目推介會等形式,靶向對接,加快引進境內外知名軌道交通企業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創新中心。積極爭取市級支援,推動市屬企事業單位及下屬研究院、子公司逐步向豐台區集聚。堅持“集中扶持、扶大扶優”的原則,加大對企業境內外上市、並購重組等支援力度,集中扶持一批軌道交通龍頭企業。
15.培育軌道交通“隱形冠軍”企業群。開展軌道交通“隱形冠軍”企業培育計劃,加強精準服務、示範引領和政策支援,引導軌道交通企業長期專注細分産品市場的拓展、産品品質的提升和名優品牌的培育,推動軌道交通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培育一批“隱形冠軍”潛力企業,不斷提升軌道交通産業發展品質和水準。
16.支援大企業面向中小微企業開放場景市場。鼓勵央地合作發展,支援現有大型軌道交通企業發揮資源整合優勢,通過任務眾包、研發協作、開放空間載體、場景應用帶領中小微企業開拓市場,建立穩定的專業化協作配套關係,促進軌道交通産業縱向連結、側向配套,完善和延長産業鏈,推動大中小微企業互動發展、集群發展、融合發展,加快國産替代化進程,提升産業發展的競爭能力和創新效益。
(五)優化産業創新創業生態
17.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産業促進作用。鼓勵專業服務機構聯合行業領軍企業成立軌道交通社會組織,做實北京軌道交通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中國鐵道學會園區分會落地中關村豐臺園。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資源整合、産業發展、交流合作、市場推廣、企業服務等方面的作用,推動産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和資源的對接。
18.大力吸引軌道交通頂尖創新人才。充分利用海外戰略科技人才政策體系,引進世界級軌道交通頂尖人才及創新團隊,開展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發及科技成果産業化。通過“高聚工程”“雛鷹計劃”“豐澤計劃”等,統籌人才發展資金,着力構建軌道交通人才培育引進政策體系。聯合企業、高校院所等建立軌道交通專業人才培訓基地,推動“一帶一路”軌道交通國際高端人才培訓中心、中鐵檢驗認證中心(CRCC)專業認證培訓機構等項目落地,培育引進産業領軍人才和高端專業工程技術人才等。
19.設立軌道交通産業基金。鼓勵政府投資平臺、軌道交通核心企業、優勢社會資本聯合設立市場化軌道交通産業基金,孵化行業內具有發展潛力的公司,推動産業和資本融合。支援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豐臺軌道交通前沿研究聯合基金擴大規模,提升軌道交通前沿研發能力;推動成立軌道交通産業轉型升級基金、産業並購基金,加大對成長期、成熟期軌道交通企業的投資。
(六)連結全球高端創新網路
20.加強國際研發合作。探索設立軌道交通國際科技合作戰略聯盟,積極爭取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實施國家軌道交通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鼓勵中關村豐臺園企業與國際知名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開展國際技術合作。支援企業以收購兼併、合資合作、獨資新建等方式在海外設立産業技術創新平臺、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等,提高全球聯動創新能力,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産業發展經驗。
21.創制軌道交通領域技術標準。實施標準化戰略,加快集聚軌道交通標準化服務資源,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和多主體聯合開展軌道交通國際、國家、行業標準以及中關村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圍繞車輛、機電産品等領域建立完善城市軌道交通行業標準體系,積極推動區域軌道交通信號系統互聯互通等標準的研製與實施。
22.支援舉辦和參加國際會議會展。加強與國際知名機構、國家部委、國家級協會和商會等合作,申辦和引進一批具有軌道交通行業影響力的高峰論壇、高端學術會議及知名商務會議。積極吸引世界500強軌道交通企業在豐台區舉辦國際性年會,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軌道交通分論壇、中國國際現代化鐵路技術裝備展覽會、中國鐵路發展論壇等落地並設立永久會址。鼓勵企業參加具有國際重要行業影響力的境外展覽展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
中關村管委會和豐台區政府積極爭取市政府相關委辦局支援,加快在全市層面形成促進軌道交通産業發展的工作機制,統籌推進本行動的實施、監督、評價等重點任務。加強頂層設計,與央企成立項目推進工作組。強化中關村豐臺園原始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輻射能力建設,加強與其他園區聯動,形成優勢互補、差別發展的協同格局。
(二)加強資金支援
積極爭取國家發展改革委、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國家部委各類研發計劃支援,推動北京市相關部門、北京科技創新基金等加大對軌道交通産業支援力度。充分發揮中關村管委會和豐台區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按照中關村示範區“1+4”資金辦法和《豐台區關於優化營商環境的若干措施》(豐政發〔2018〕13號)、《豐台區促進高精尖産業發展扶持措施(試行)》(豐投促發〔2020〕5號)、《中關村豐臺科技園支援高精尖産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措施》(豐科園委發〔2018〕4號)有關辦法以及豐台區其他專項資金辦法安排年度預算。符合中關村示範區“1+4”資金辦法的由中關村管委會給予相應資金支援,豐台區政府在此基礎上給予1:1配套支援,其他由豐台區政府單獨給予資金支援。
(三)加強落地服務
建立健全項目促進直線推進工作機制,採取專題會議調度、交辦單、配備服務專員等方式,提前介入,開闢綠色通道,打造無障礙服務環境,全方位一站式解決辦公空間、註冊、人才公租房等項目引進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困難,確保項目早簽約、早落地。加大對項目落地支援,豐台區政府對區域綜合貢獻達到一定金額的新引進企業,按區域綜合貢獻給予資金獎勵,對高級管理人員根據個人貢獻給予獎勵支援,為人才提供住房保障。中關村豐臺園待開發的土地資源重點發展軌道交通産業。
(四)加強督辦及宣傳
建立督查考核機制,加強統計監測,定期對科技創新、項目引進、平臺建設等完成情況開展評估評價,將完成情況和督辦結果作為年度考核重要依據,確保項目快速有序推進。深入挖掘軌道交通産業創新發展實施中涌現的新技術、新産品、新模式,形成典型案例,加大對創新企業、重大合作項目、代表人物的宣傳和推廣力度,推動産業鏈上下游交流合作,形成業界共識,營造良好創新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