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文件
  1. [主題分類] 科技教育/其他
  2. [發文機構]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3. [聯合發文單位]
  4. [實施日期]
  5. [成文日期]
  6. [發文字號] 京經信委發〔2016〕56號
  7. [廢止日期]
  8. [發佈日期] 2016-10-20
  9. [有效性]
  10. [文件來源] 政府公報 年 第期(總第期)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關於印發《進一步加強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列印
字號:        

京經信委發〔2016〕56號

各相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全市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和《<中國製造2025>北京行動綱要》(京政發〔2015〕10號),進一步改革企業技術中心工作機制,打造企業技術中心升級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産業創新能力,我委制定了《進一步加強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實施方案》,現印發你們,並請抓好貫徹落實。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附件:

進一步加強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北京行動綱要》(以下簡稱《北京行動綱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結合《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管理辦法》(2016年第34號令)要求,進一步推動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用聯動的新型産業創新體系,強化企業技術創新在促進産業發展、加快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引領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特製訂本方案。

  一、進一步明確建設思路

  (一)背景和意義

  企業技術中心是企業根據市場競爭需要設立的技術研發與創新機構,主要負責制定企業技術創新規劃、開展産業技術研發、創造運用知識産權、建立技術標準體系、凝聚培養創新人才、構建協同創新網路、推進技術創新全過程實施。當前,以工業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工業4.0、“中國製造2025”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正在給全球製造業帶來顛覆性變革。《北京行動綱要》提出“新一代創新載體建設行動”,強化以企業技術中心為重要支撐的産業創新體系已成為首都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培育新興産業的必經之路。

  (二)指導思想

  立足首都戰略定位,緊扣“在北京製造”向“由北京創造”發展主線,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落實《北京行動綱要》、“網際網路+”戰略為目標,以機制改革和創新為抓手,主動佈局、精準服務、動態管理,推動企業內外部創新資源的有效整合,打造高標準、高層次的企業技術中心升級版,進一步聚焦主攻方向,強化五大創新能力,貫通企業內外創新鏈、産業鏈和服務鏈,將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成為産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平臺。

  (三)建設目標

  總體目標:2020年,建成一批高標準、高層次的升級版企業技術中心,在優勢領域形成一批“由北京創造”創新標桿,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全市企業技術中心研發經費內部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2.5%,全市企業技術中心萬人有效專利擁有數達到230件以上。

  (四)推進原則

  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圍繞《北京行動綱要》的要求,加強政府引導,創新政策體系。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完善研發環境,進一步整合內外部産學研創新資源,提升産業創新能力。

  主動佈局、聚焦産業發展重點。圍繞《北京行動綱要》“八大專項”的産業短板,加大力度,支援重點領域龍頭企業、國有企業、創新型企業,創建支援一批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具有引領輻射作用的企業技術中心,重點提升國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高端引領、堅持以産品為導向。圍繞“高精尖”産品培育,在高端産品創制上有所突破,提升企業新産品、新工藝和新技術開發能力,做大做強新創産品,構建以智慧産品為核心的開放創新生態體系。

  注重實效、突出核心指標建設。圍繞《北京行動綱要》創新驅動、高端發展等核心發展指標,加強評估和標準宣貫,促進企業技術中心升級核心能力,寧缺毋濫,全面提升全市企業技術中心整體水準。

  二、打造企業技術中心升級版

  (一)強化功能定位

  企業技術中心是高精尖産業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是整合企業內外部創新鏈、産業鏈、供應鏈、服務鏈的重要樞紐,是企業突破産業壁壘,趕超世界先進,促進産品和服務佔據産業高端、樹立産業標準的突擊力量,是企業加大産業技術合作、區域協同發展和為中小企業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平臺。

  (二)聚焦主攻方向

  按照《中國製造2025》確定的産業發展領域、《北京行動綱要》細化的高精尖産業發展方向,市企業技術中心重點發展以下領域:

  八個産業領域:新能源智慧汽車、積體電路、智慧製造系統和服務、自主可控資訊系統、雲計算與大數據、新一代移動網際網路、新一代健康診療與服務、通用航空與衛星應用等。

  五類高精尖産品:創新前沿産品、關鍵核心産品、整合服務産品、設計創意産品、名優民生産品等。

  核心前沿領域:智慧機器人、智慧交互技術、新材料、增材製造(3D列印)、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

  傳統産業升級改造:與生産、民生相關的智慧製造、綠色製造以及傳統服務業、建築業升級改造等。

  其他重點領域:生産性服務業等國家和本市部署的重點産業領域等。

  (三)提升五大核心能力

  標準和知識産權的創制運營能力。創制融入自主技術的企業標準和團體標準,積極開展國際標準化合作交流、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積極申請PCT國際專利,開展專利運營、知識産權質押貸款,提升知識産權資本化運用能力。

  高精尖産品創造能力。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與企業發展深度融合,圍繞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産品,推進智慧製造、綠色製造、分佈式製造,持續提供成熟配套的技術、工藝、裝備,提升産品品質和品牌影響力。推進以産品為核心的服務型製造和個性化製造的解決方案,在重點産業領域培育新競爭優勢。

  協同創新能力。圍繞企業産品和技術發展戰略,加強京津冀産業合作。積極對接海外創新資源,制定和實施國際化創新發展戰略。通過項目合作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實現技術引進和整合。積極探索通過技術交易、資源並購等方式開展國際合作。

  資源整合能力。加強企業自身資源整合力度,在企業內部形成以企業技術中心為核心的資源整合平臺。積極開展與央院央所、大學科研機構、國有企業、外資企業、京外優勢企業以及其他企業技術中心的合作,共用創新資源。建設技術創新、技術整合、工程實踐等人才培育體系,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人才交流、培養技能型人才。

  機制創新能力。制定企業技術創新規劃、主動調整適應北京市産業發展要求。加強企業技術中心組織建設,將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成技術革新、工藝改進、産品升級的戰略部門。建立高端人才引進機制、激勵機制和績效評價機制。加大研發投入,完善研發環境,加強技術的研發、儲備、整合、供給。

  三、推進措施

  (一)加強工作統籌

  進一步完善市企業技術中心工作統籌機制,強化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科委、市知識産權局、中關村管委會等部門的合作,加強頂層設計,形成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政策支援

  綜合利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産加速折舊、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減免征收企業所得稅等優惠政策,加大對企業技術中心創新能力的支援。支援企業技術中心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發展。積極支援獲得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的企業申報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知識産權標桿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工業産品品質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等。

  (三)綜合管理和動態服務

  根據《北京行動綱要》要求,構建符合首都功能特點和高精尖産業要求的創新指標體系,推動企業技術中心標準化管理。每年市經濟信息化委委託第三方機構對企業技術中心進行動態跟蹤評價,對未達標的提出改進意見。企業技術中心每三年進行一次綜合評價,不達標的企業將撤銷市企業技術中心資格,並給予公示。進一步建設完善面向企業創新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實現企業創新能力自我評估,實現産業創新全程信息化服務。全面加強政策宣導、企業誠信管理和社會監督,促進新技術、新産品、新標準對接,強化各類諮詢服務引導。

  (四)支援五大核心能力建設

  企業技術中心應聚焦主攻方向,不斷提升自身核心能力,每年制定建設計劃,並按照《北京行動綱要》核心指標提出可考核的企業指標。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支援力度,對能力建設成效顯著、核心指標提升較快的企業技術中心予以獎勵,對企業技術中心重點項目予以持續支援。鼓勵各區加大對企業技術中心重點項目的支援。

  (五)促進協同發展

  支援企業建立充分面向市場的內外部人才引進、選拔機制,積極吸引外籍優秀人才。支援企業技術中心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學開展成果轉化及商業化應用。鼓勵戰略諮詢、生産服務、金融資本等社會力量參與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推進創建北京企業技術中心創新服務聯盟,持續開展産業政策、品質品牌、管理方法、標準體系和知識産權等系列培訓,加強人才培養、産業技術交流與協同合作。

  (六)鼓勵機制創新

  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推動企業技術中心剝離為獨立企業法人,為産業鏈提供基礎性、先進性、新型通用技術服務和公共平臺服務。支援龍頭企業整合行業資源,積極創建或參與産業創新中心建設,探索建立面向高精尖産業的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的新機制。

分享:
相關解讀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