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2024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公佈,38位科學家、193項成果獲獎。其中,企業作為排名前三單位參與完成的項目,連續6年超半數;基礎研究類獲獎成果佔總獲獎成果的29.5%,佔比進一步提升。北京大學教授鄧宏魁、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研究員董進榮獲本年度突出貢獻中關村獎。
基礎研究類獲獎成果佔比近三成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活水。本年度獲獎成果中,基礎研究類獲獎成果佔比近三成。特別是在新一代資訊技術、新材料、醫藥健康等前沿領域,一批基礎性、原創性成果集中涌現。
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旨在獎勵為本市重點發展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獎者鄧宏魁基於幹細胞技術開發治療重大疾病的新策略,建立了化學小分子誘導體細胞重編程的新體系,提供了細胞命運調控的全新手段,突破功能細胞製備的關鍵瓶頸,為我國在幹細胞治療方面的快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獲獎者董進主持研發了我國自主可控的區塊鏈軟硬體技術體系“長安鏈”,並作為技術總設計師推動建設國家級區塊鏈網路。
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國之重器”打造過程中,也不乏北京科研團隊的身影。獲獎項目包括了百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技術、月球鑽取採樣與擬實驗證技術等重大科技成果,為首都率先形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戰略支撐。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增強
“面向智慧顯示的先進氧化物半導體技術研究及産業化應用”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技術創新一定是企業常青的最關鍵因素。”京東方科技集團顯示與感測器件研究業務中心袁廣才是該項目的主要完成人。項目實現了顯示領域關鍵元器件和相關核心材料的進步,讓螢幕件的解析度更高、耗能更低,也更“長壽”。
早在2011年,京東方就在這一領域啟動研發,技術團隊耗時六七年,第一代産品終於誕生,又歷時數年才擴大量産。“最核心的是人才,最難留的也是人才。”袁廣才感慨,京東方多年堅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為創新搭建了容錯空間。在漫長的技術開發過程中執着堅守,既展現了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決心,也彰顯了研發人員的堅持和對産業發展的渴望。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的獲獎項目中,企業作為主要參與單位完成的項目已連續6年超過半數。和京東方一樣,這些在京獲獎企業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産力蓄勢賦能。
高層次青年人才創新活力十足
獲獎者中不乏一批年輕面孔,45歲及以下的青年人才佔比超50%。其中,傑出青年中關村獎正是獎勵在本市重點發展領域中,具有重大發展潛力的青年科學家。他們的年齡都在40歲以下,卻已在各自的科研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我從小就被自然界的種種現象吸引,對生命為何如此精妙充滿好奇。”這份興趣,驅動着北京大學教授劉穎選擇了生命科學研究,“科研的魅力就在於未知——很多實驗結果都與我們的假設不同,但正因如此,每一次結果的出現都讓我充滿期待。”
在探索中,劉穎團隊揭示了細胞識別氨基酸和葡萄糖水準的新機制,提出線粒體不僅是細胞“能量工廠”,更是“監測者”的新概念:當線粒體功能異常時,細胞會如何發出“求救信號”並啟動自我修復機制。系列發現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生命如何保持平衡,也為研究代謝失調和衰老相關疾病提供新思路。
劉穎所在的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參與建設了坐落於懷柔科學城的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圍繞大科學裝置開展有組織科研,能凝聚更多力量集中攻關,推動重大科學計劃的落地,意義深遠。”劉穎説,過程中也將涌現出成長迅速的青年科研人才,他們將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
2024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獎勵概況
鄧宏魁、董進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常凱、陳天石等26人榮獲傑出青年中關村獎;馬蒂亞斯·謝弗勒、新井健生等10人榮獲國際合作中關村獎。
57項成果榮獲自然科學獎,包括一等獎15項,二等獎42項;24項成果榮獲技術發明獎,包括一等獎6項,二等獎18項;112項成果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包括一等獎29項,二等獎83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