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公開 > 政策公開 > 政策解讀

解讀:《北京市加快人工智慧賦能科學研究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

日期:2025-07-11 16:49    來源: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

分享:
列印
字號:        

《北京市加快人工智慧賦能科學研究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已正式印發。現就《行動計劃》解讀如下:

一、出臺背景

人工智慧賦能科學研究(AI for Science,以下簡稱科學智慧)作為加速科學研究的新型範式,已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共識,將對未來科學技術和産業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以人工智慧引領科研範式變革,加速各領域科技創新突破。”近年來,北京正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集聚了豐富的人工智慧技術資源和頂尖科研機構,科學智慧領域發展勢頭強勁,具備率先實現科學研究範式變革的優勢。為主動把握科學智慧未來趨勢和發展機遇,特製定本行動計劃。

二、主要思路和目標

以科學智慧前沿技術研發和深度應用為主線,充分發揮北京市科技創新資源優勢,圍繞變革傳統科學研究範式前瞻佈局,協同科學智慧主要科研和産業力量,着力開展有組織科研和交叉融合,鼓勵引導創新主體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加速涌現一批原始創新成果,推動實現新的科研範式,加快形成以人工智慧為引擎的新質生産力。

到2027年,立足北京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優勢,發揮人工智慧強大賦能作用,加快開闢科學研究新路徑,率先實現新舊科研範式更疊。

一是開展前沿科學問題攻關。加強基礎理論方法研究,建立科學基礎大模型,研發科學計算智慧模擬軟體工具,構建科學基礎大模型和學科領域模型的模型協作體系。

二是完善共性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不少於10個高品質科學數據庫,服務不少於1000萬用戶。

三是加速智慧科研範式變革。推動在不少於5個領域開展深度應用,形成8個以上標桿應用案例,實現重點場景全流程智慧科研範式賦能。

四是促進産業生態加速發展。搭建共性服務創新平臺,引進培育一批複合型創新人才,構建多渠道投融資服務體系,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營造開源開放生態,推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集群。

三、主要內容

《行動計劃》主要圍繞關鍵技術攻關、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應用落地、創新生態營造四個方面展開,涵蓋科學智慧基礎理論研究、構建科學基礎大模型、研發新一代科學計算智慧模擬軟體工具等17項具體任務。

一是強化關鍵技術攻關。聚焦科學智慧基礎理論研究,實現多尺度建模理論突破。研發多學科通用的科學基礎大模型和新一代科學計算智慧模擬軟體工具,實現對多類別、高維度科學數據的統一表徵、建模、分析和生成。

二是夯實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開放共用的科學數據平臺,推動高品質科學數據資源匯聚和流通。搭建軟硬體協同與高度整合的算力平臺,提升面向科學智慧領域的算力供給能力。建設智慧化乾濕閉環實驗系統,實現計算精確指導實驗,實驗高效反饋計算的新研發模式。

三是加速領域應用落地。推動科學智慧在基礎科學研究、醫藥健康、新材料、科學儀器、工業智慧化升級等領域的深度應用,打造標桿性示範工程和應用案例,實現人工智慧對科學研究的全流程智慧化賦能。

四是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搭建公共服務創新平臺,加快科學研究産業化落地。引進一批高水準研究團隊,培養一批既懂 AI 技術又懂應用的複合型人才。加大科學智慧領域的融資服務力度,建設開源開放的生態體系,打造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科學智慧産業集群。

為確保行動計劃高效實施,《行動計劃》提出強化資源統籌、創新組織機構、加強供需對接、強化決策支撐等保障措施。深化跨部門協同機制,主動融入國家戰略體系。探索新型項目組織方式,推動創新主體開展協同創新。定期舉辦供需對接會,推廣新技術與新産品應用。依託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專家委員會,為重大科研攻關方向遴選與技術路線論證提供權威決策支撐。

四、政策亮點

一是突出“前沿引領”的總方向。《行動計劃》緊扣科學智慧發展趨勢,聚焦基礎理論突破與多學科融合,構建科學基礎大模型和新一代科學計算智慧模擬軟體工具,搭建算力和科學數據平臺,攻關重大科學問題,力爭實現原始創新成果的跨越式突破,引領全球科學智慧創新發展。

二是強化“應用賦能”的總目標。《行動計劃》以人工智慧深度賦能科學研究為核心,聚焦基礎研究、醫藥健康、新材料、科學儀器、工業智慧化等重點領域,打造標桿應用案例,推動全流程智慧科研範式變革,加速形成以人工智慧為驅動的新質生産力。

三是踐行“協同開放”的總路線。《行動計劃》強調跨領域、跨主體的協同創新,通過構建科學智慧公共服務創新平臺和開源生態體系,吸引和培育創新企業及人才,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學智慧産業集群,全面提升北京人工智慧創新策源地影響力。

您訪問的連結即將離開“首都之窗”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